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創新推動轉型升級

2016年11月25日 10:40:58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中國製造2025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5分鐘下線一台挖掘機,1小時下線一台泵車;8年,持續投資10億元,打造工業物聯網平臺;實現全球範圍內212549台工程機械數據接入……三一重工造就了裝備製造業的“神話”。

  濟南二機床“大型全自動汽車衝壓生産線”,在與世界一流對手的競爭中,不僅佔領了國內市場近80%的份額,還成功進軍國際高端市場,獲得福特汽車美國本土4個工廠9條生産線訂單。

  創新,正推動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邁向高端。“創新成為發展的第一驅動力,所有工業企業,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夠提高競爭能力,才能夠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工信部部長苗圩説。

  培育原始創新“主心骨” 

  走進三一重工的“18號工廠”,各種智慧化設備正有序進行作業。這裡是亞洲最大的數字化工廠,通過創新,大數據、物聯網得以廣泛應用,年産值達300億元,創造了令人驚嘆的“三一速度”。

  “我們的混凝土裝備全球第一,大噸位起重機械、挖掘機械等都是全國第一;授權有效專利6300余項,居行業首位,完全掌控風機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説。

  長沙威勝集團通過技術創新,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約29.69億元,同比增長6%,綜合實力在國內智慧電錶行業中排名前三。該集團副總裁鄭小平説,未來3年,計劃再投入15916萬元進行智慧製造升級,建立資訊化系統全覆蓋、科技含量行業領先的數字化工廠。

  《中國製造2025》提出,堅持把創新擺在製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此,苗圩表示,“我們要真正把企業的主體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讓企業在創新當中,特別是在技術創新當中,承擔起主體責任”。

  破解共性技術“攔路虎” 

  當前,重大共性技術難題仍是我國製造業面臨的“攔路虎”。

  正如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所説,“我國創新走的是‘群眾路線’,每個人、每個企業都可以自主創新”。那麼,在這種創新環境之下,廣大製造企業又該如何破解共性技術難題?

  在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直徑0.2米、長3米的預製棒經過拉絲,1分鐘內可變成3000米的光纖,速度全球第一。“長飛通過打造企業協同創新平臺,構建系統、全面和開放的創新體系和機制,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總裁莊丹説,20多年來,長飛已經走出了一條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輸出之路。

  從各地情況來看,一些省區市已經開始先行先試,推進協同創新。比如,湖北推動製造企業、科研院所、金融資本等資源整合,在光電等領域,成立14個省級以上新型産業技術研究院;在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組建50家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高端數控裝備”等3個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另外,北京、江蘇、廣東等地也在積極推進省級創新中心建設。

  而在國家層面,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已經建成,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已經批復,工業機器人創新中心建設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到2020年,我國將建立15個左右國家級創新中心。

  “製造業創新中心要解決的是面向行業的共性技術,而不是單個企業可以解決的關鍵技術。”苗圩説,要不斷完善涵蓋技術、平臺等要素互動融合的製造業創新生態系統,形成高水準、有特色的製造業協同創新網路和平臺,塑造我國製造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跨越産業創新“死亡谷” 

  在創新過程中,産品從實驗室到産業化之間,存在著一個“死亡谷”。目前,我國不少創新載體,在“技術産生—擴散—首次商業化—産業化”鏈條上銜接不暢,導致一些創新成果未能從實驗室走向産業化。

  如何跨越“死亡谷”,實現研發成果快速轉化,成為我國製造業必須直面的問題。

  “3D列印技術不是拿來就能用的,而是需要跨領域融合,形成一種化學效應。”華曙高科董事長許小曙説,應該根據市場需求,通過技術開放、程式開源,讓創新成果快速從實驗室走向産業化。如今,華曙高科已研發出世界上最快的工業級3D列印機,以及高分子尼龍粉末等3D列印材料,打破了國外壟斷。同時,逐步建設成為集3D列印設備製造、3D列印材料生産以及3D列印應用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全産業鏈格局。“未來我們將更加重視研發,完善創新産業鏈條,實現做大做強”。

  “要彌補創新鏈條的斷裂環節,將分散的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凝聚在一起,完成‘珍珠串成項鍊’的關鍵一步。”苗圩説,要加快産學研深度融合,培育培養一批創新型優秀骨幹企業和領軍人才,完善産業技術創新體系,優化完善標準體系,推動製造業創新驅動發展。

  《光明日報》( 2016年11月25日 01版)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