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裝修報價10萬結賬要付25萬 花錢咋買不來好體驗

2016年11月18日 10:25:41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行遊住吃購,體驗打折扣

  出門旅遊,有“驚喜”,但也經常有“驚嚇”;在外就餐,菜價很“傲嬌”,服務卻很“呆萌”……類似經歷,讓消費者總覺得“差點意思”

  “旅遊本是開心事,但每次出門前都有些焦慮。”江蘇省南京市一家食品企業員工李偉航是資深“驢友”,經常利用週末和節假日,帶著妻兒自駕遊。如果時間較短,他們會在長三角來一次鄉村遊;如果時間稍長,就會開車到更遠的景區,最遠去過海南三亞。

  旅遊歸來,李偉航喜歡跟朋友分享旅途中的新鮮事。當然,這些新鮮事有“驚喜”,也有“驚嚇”。“旅遊體驗確實還差點意思。”李偉航説,即便他已是資深驢友,但有些“坑”依然防不勝防。

  前不久,李偉航全家人到徐州市某景點遊玩。買完門票剛進入景區,幾個打扮成卡通動物模樣的人衝了上來,拉著孩子玩耍,並詢問是否需要合影。“看兒子喜歡這些卡通形象,我就隨手拍了幾張照片。”李偉航説,沒想到拍完照片,對方“獅子大開口”,要求每張付50元合影費。

  “和景區卡通形象合影,即便不免費,也不至於這麼貴吧?”李偉航很疑惑,他找到景區工作人員説理。對方解釋説,那些人不是景區員工,而是混進景區的外地人,景區雖然認為這種做法不合理,但也拿他們沒辦法。最終,李偉航只能自認倒楣,付了200元“合影費”。

  “花錢買了門票,景區就有責任維持正常秩序,讓遊客享受到優質的服務體驗。”李偉航説,國內不少景區忙著收門票,旅遊體驗卻不怎麼樣。對遊客碰到的問題,景區常常擺出一副“推得一乾二淨”的態度,實在不能讓人滿意。

  還有一次,李偉航到山東省泰安市某景區,打算找個導遊帶領一家人參觀。再三比較,他選定了一位看起來更有經驗的導遊:對方有導遊證,自稱從事導遊工作10多年,經驗豐富。“雖然價格比年輕導遊貴,但應該更靠譜一些吧。”李偉航想。

  進入景區,前兩處景點,導遊介紹得挺詳細,熱情也很高。緊接著,導遊帶李偉航走進一家紀念品商店,開始推銷當地的紀念品。如果真是當地特色産品也就罷了,可店裏賣的都是各景區常見的玉手鐲、瑪瑙項鍊等産品,價格還貴得離譜。

  看李偉航沒有購買興趣,導遊一下子就沒了熱乎勁兒。後幾處景點,基本是隨意應付,簡單介紹幾句就不再説話了。“多花了錢,也沒有享受到好服務,我很鬱悶。”李偉航説。

  不僅僅是參觀景點,遊客就餐、住宿時,很多服務也經常打折扣。比如,不少餐廳的菜價很“傲嬌”,服務卻很“呆萌”。去餐廳吃飯,點飲料就送得很勤快,想喝白開水卻沒人搭理,往往還需要“自助”;上菜要催、要等,有時先上的菜都吃完了,後面的菜還沒上來,想要退菜,服務員卻説廚房快做好了。入住酒店,一些所謂的四星、五星酒店,地處城市核心、大堂富麗堂皇,可前臺辦理入住的服務員,總對客人甩臉子……

  類似花錢買不到好體驗的經歷,讓消費變成了遭罪。不少人甚至會有“體驗焦慮”,總擔心錢花了,卻沒享受到與之匹配的服務。

  服務評價亂,“好評”不可信

  服務消費的評價標準,往往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一些點評服務公司甚至收錢做推廣。急需更多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為消費者決策提供有價值的資訊

  “找保姆不容易,不是我太挑剔,是真不好選。”上海浦東某公司員工李曉近期打算為生病的父母請一位保姆,可半個多月還沒找到中意的。

  李曉先到小區附近的家政公司諮詢,工作人員介紹説,公司的保姆分金牌保姆、四星保姆、三星保姆等,級別越高,收費越貴。

  “不同級別的保姆,服務水準差別很大嗎?”李曉問。

  “當然有差別,級別越高肯定越好。”工作人員説。

  “究竟好在哪?有具體標準嗎?”李曉追問。

  “那可不好説,只能你自己判斷了。”對方含糊其辭。

  這樣的回答,讓李曉一頭霧水。回到家,他上網搜尋了一些網友的經驗。不少網友説,其實很多所謂的高價金牌保姆,工作態度還不如一些剛剛從業的普通保姆。

  服務不像實物商品,衡量標準不夠明確。比如買彩電,品質、性能好不好,都有具體參數為標準,看得見、摸得著,消費者心裏有底。而服務消費的評價標準,往往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更容易引發焦慮。

  消費者購買服務,特別需要有參考價值的資訊。在這種需求下,一批點評類軟體快速發展。這些軟體可以為消費者提供餐廳、酒店、商場、景區服務等各方面的資訊。然而,也有一些提供評價服務的APP為了盈利,和一些商家進行商業合作,任憑商家花錢買好評,降低了其提供資訊的可信度。

  北京市朝陽區管莊附近一家牛肉麵店的老闆説,經常有一些提供“點評服務”的公司派人到府要求合作,每個月只要幾千元,就能把店裏的評價“做得很漂亮”。如果不交錢,就很難在APP上找到這家店。

  李曉認為,如果評價可以花錢買,就失去了參考價值。服務消費市場急需更多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為消費者決策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資訊。

  標準須明確,“劣幣”應嚴懲

  完善和明確服務市場的標準,同時更多關注服務消費類的投訴,讓鑽空子的企業寸步難行,讓吃虧上當的消費者得到應有賠償

  “説好10多萬元,結果花了20多萬元,所謂的‘實在報價’真坑人!”北京市昌平區居民邵琳近期剛剛完成了新房裝修,在結算裝修費用時,被裝修公司提供的帳單嚇了一跳。

  今年5月份,邵琳購買的新房終於交房,裝修前夫妻倆比較再三,最終全包給了北京某知名品牌裝修公司。

  “簽訂合同時對方聲稱實實在在報價,基礎裝修費用預估10萬元左右,並承諾最終裝修費用上浮不超過10%。”邵琳回憶説,等到裝修結束,裝修公司卻拿出一個接近25萬元的帳單。

  哪些服務項目需要多付費?邵琳一一對比,發現貓膩還真不少:比如裝修水管、電線長度,比估算高很多;每個房間刷不同顏色的墻漆,需要支付額外的工費;衛生間的防水材料,比預算的價格高出1倍……

  “水管、電線究竟用了多少米,根本沒辦法核實。裝修材料用的什麼牌子,也都是裝修公司説的。不明不白多花了這麼多錢,心裏很不爽。”邵琳説。

  “低報價招攬顧客,等裝修開始後不斷加錢,賺取利潤,已經成為裝修行業的潛規則。”北京朝陽區某裝修公司老闆曹偉説。

  比如,80平方米的兩居室,如果從毛坯狀態開始裝修,改水電加上基礎裝修的材料費、人工費,成本一般不低於10萬元。但大多數裝修公司的初始報價往往低於成本價。

  這些裝修公司會做賠本買賣嗎?當然不會。他們的小聰明就是在裝修過程中,以一些合同裏沒有約定的項目為由,增加裝修費用。

  曹偉説,大多數人在裝修前,一定會找很多家裝修公司分別做出預算,然後再決定找哪一家。如果別人報價低,肯定更容易被接受。

  曹偉曾經嘗試過實實在在報價,並且明確告訴客戶,費用不會再增。別人報價雖然低,但後期費用一定會增加很多。但最終,客戶還是選擇了低報價的裝修公司。從那以後,曹偉才明白,不玩“低報價再加價”的套路,根本接不到活兒。

  “買服務”中的焦慮心態,説到底反映了市場上服務品質參差不齊、難以分辨,消費者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從根本上緩解消費者購買服務時的“體驗焦慮”,必須增加優質服務供給。在一個秩序良好的市場上,要建立好服務有好回報的優勝劣汰機制,激勵企業不斷改善服務。但國內的一些服務領域,由於秩序混亂,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影響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正常功能。

  “當務之急是好好管管這些市場。”邵琳説,一方面要完善服務市場的標準,讓提供服務的企業、購買服務的消費者有明確的參考依據;另一方面,維權體系應更多關注服務消費類的投訴,讓鑽空子的企業寸步難行,讓吃虧上當的消費者得到應有賠償。(王珂)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