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中企在歐糾紛增多 中歐自貿協定或可減少障礙壁壘

2016年12月02日 10:36:39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中國企業“走出去”在歐洲遇到阻滯。今年以來,歐盟對中國鋼鐵、化工等産品發起數起反傾銷調查,並採取相關貿易救濟措施,使中國相關産業企業對歐出口遇到阻礙。

  中歐自貿協定被期待能夠化解這一困境。在近日于北京召開的“推動自貿合作,提升中歐經貿關係”研討會上,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王錦珍提出:“全面深入的中歐自貿協定能夠為企業貿易投資減少壁壘和障礙,提供更多便利化措施,推動中歐雙方經濟優勢互補,深入持久發展。”

  分歧和摩擦的增多,與經貿關係日益緊密相關。2015年,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歐盟是中國累計第三大實際投資來源地。

  “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歐盟對華投資仍有較大增長幅度,表明歐盟企業仍看好中國的發展前景和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王錦珍説。

  在緊密的經貿交往中,中歐貿易糾紛也在增多。歐盟對於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態度讓前景更加黯淡。11月9日,歐委會在向歐洲議會及理事會提交的修改其反傾銷法律制度的提案中,以“市場扭曲”的概念和標準替代“非市場經濟”,並沒有從根本上取消“替代國”做法。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絲綢部主任于華波説,這個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中國企業在應訴歐盟的反傾銷、反補貼案件中往往需要更多的精力和費用。

  “中國工商界對此感到遺憾。”王錦珍説。但他同時認為,雙方經濟的互補性仍大於競爭性,希望歐盟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問題上信守承諾,按期、全面、徹底地履行義務,為中歐自貿區建設做好準備。

  除了反傾銷、反補貼案件的相對增多之外,所謂的“中國議價”也在中國企業“走出去”中也扮演了攔路虎的角色。

  “中國公司到歐洲或者到其他地方購買一家外國企業時,經常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價格,就是因為我們是來自中國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普華永道首席經濟學家張鑒鈞説。

  他提醒,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體制障礙問題,“為什麼中國企業到海外要比其他國家的公司要掏更多的錢?”,需要在中歐雙邊未來討論時候特別關注。

  還有一些問題也給“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帶來困擾。據于華波了解,企業的大訂單、長期訂單越來越少,收款期延長,索賠賴賬增多,企業承擔的風險加大,融資成本提高,進口商對商品品質更加苛刻,“以前不成為問題的問題,現在都可能成為進口商要求降價甚至索賠的理由。”而目前由於近期經濟放緩,貿易需求不旺,出口商和進口商的日子都不好過,導致中歐貿易糾紛增多。

  訂單轉移也是一個突出問題。“以紡織品、服裝定單轉移最為明顯,自從2015年起,歐盟自中國進口明顯減少,而孟加拉、越南等國進口快速增長,中國企業面臨的價格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于華波説。

  在中國,懂歐洲語言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了解當地文化和法律法規的人才數量並不多,為企業開展中歐貿易和投資合作出謀劃策並提供法律支援的人更少,人才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帶來困難。

  張鑒鈞指出,企業對於投資國的投資環境、法律法規、環保規則、勞工標準等外來的投資人並不很了解,企業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怎麼樣在短的時間內充分了解當地所有法律法規,利用好當地服務機構幫助我們把事情儘快辦好”。

  中歐自貿協定對於緩解上述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中歐之間的經濟互補性很強,發展的空間很大,“但具體到企業來説,能有實實在在關稅的減免,對企業有直接的關係”。張鑒鈞説。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