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11個亮點 不容錯過

2021-10-29 08:21: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高精尖”“接地氣”的科技盛宴——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自10月21日在北京展覽館開幕以來,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打卡”遊客。展覽的各個角落,都留下了遊客們對“上九天下五洋”的“硬核”科技成果的讚嘆。

  “看著國家科技進步,真令人舒心!”這是參觀者的心聲。

  26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北京展覽館,參觀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他強調,“十三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加快發展,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基礎前沿、戰略高技術、民生科技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他勉勵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定創新自信緊抓創新機遇,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以“創新驅動發展 邁向科技強國”為主題,共分總序、百年回望、基礎研究、高新技術、重大專項、農業科技、社會發展等12個展區。通過1300多件實物、200多件模型等,集中展示了“十三五”以來的重大科技創新成就。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發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十三五”時期,我們的科技事業交出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這些“硬核”科技成果作為代表,接受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檢閱。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

  綠色、白色的熒光方塊錯落排列成一個大圓形,正中是一個四方的建築——這是“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的模型。它的中文音譯昵稱叫“拉索”。

  “白色的方塊象徵著電磁粒子探測器。綠色的方塊則是繆子探測器。”展區介紹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座“外圓內方”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坐落在四川省稻城縣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它佔地面積約1.36平方公里,由5195個電磁粒子探測器和1188個繆子探測器組成的一平方公里陣列、78000平方米水切倫科夫探測器、18台廣角切倫科夫望遠鏡交錯排布組成的複合陣列,以及支援探測器陣列運作的時鐘分配與數據系統、通用及配套工程組成。

  目前,拉索全陣列已經建成並投入運作,是全球靈敏度最高的超高能伽馬望遠鏡。

  2017年拉索正式開工,今年10月工藝設備通過驗收。拉索雖“新”,能量卻不小。它採用“邊建設、邊運作”的策略,運作一年即發現人類歷史上從未觀測到的最高能伽馬光子,還發現一批亞拍電子伏以上銀河系伽馬源,揭示了銀河系內廣泛存在“拍電子伏粒子加速器”。它以遠超國際上現有和在研伽馬射線望遠鏡的探測靈敏度,打開了超高能伽馬射線觀測窗口,開啟了“超高能伽馬天文學”時代。

  拉索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曹臻表示,拉索以探索高能宇宙線起源以及相關的宇宙演化、高能天體演化和暗物質研究為核心科學目標,接收著來自宇宙的“信號”,未來將揭開系統開展高能宇宙線物理、極端條件下高能天體輻射以及新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第二次青藏高原

  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戰略資源儲備基地,也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1973年,第一次青藏高原大規模綜合科學考察拉開序幕。四十多年後,第二次青藏科考于2017年8月19日在拉薩啟動,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致賀信,劉鶴副總理擔任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組長,姚檀棟院士擔任科考隊隊長,科技部批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十大任務立項。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聚焦水、生態和人類活動。“這一次我們想查明青藏高原發生了哪些變化。”展區介紹人告訴記者。

  自啟動以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成果頗豐。展區擺放的一篇篇論文、十幾部報告,象徵著第二次科考在亞洲水塔、生態屏障、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首次測算了亞洲水塔總水量超過9萬億方;計算發現青藏高原每年有3500萬噸碳匯盈餘;揭示了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整體趨好;發現了丹尼索瓦人及19萬年前史前人類在高原持續活動的關鍵證據;建立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修復治理科考平臺。

  本次科考在服務川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和區域發展,全面支撐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上具有重大意義。

  國家新一代

  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

  全車採用智慧玻璃,可以根據外部光線以及車主需求進行變色;車內沒有方向盤和腳踏板,前方一塊巨大的顯示屏可以實現人車的智慧交互……未來汽車什麼樣?“汽車機器人”讓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的觀眾先睹為快。

  “通過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的支援和引導,在全社會、各部門、各地的投入下,我國形成了強有力的AI應用發展良好態勢。”現場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AI晶片、開發框架、軟體環境等自主可控基礎軟硬體體系,構建了與國際接軌的AI開源社區。以企業為主體,在自動駕駛、智慧語音、醫療影像等關鍵垂直領域建立了開放創新平臺。其中,“自動駕駛平臺”進入世界自動駕駛第一陣營,測試里程1600萬公里,載人40萬次,合作夥伴超過210家。

  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事關我國能否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佔得先機,而快速發展的人工智慧技術和産業,顯然已經成為一張亮眼的新“中國名片”。

  煤經合成氣

  直接制高值化學品

  煤經合成氣直接制高值化學品模擬展品由一連串化學試管組合排列形成。在化學試管中,綠色信號燈正在閃爍著,憑藉著亮眼的“滿屏”綠光,它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觀看。

  展品介紹人説,我國化學品生産每年消耗約1.2億噸原油。結合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化石資源稟賦,將煤炭清潔高效轉化制高值化學品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催化過程採用獨創的氧化物—分子篩耦合催化劑,實現了煤經合成氣的一步高效轉化,從原理上解決了傳統費托合成路線需要消耗大量工藝水的百年難題,突破了目的産品選擇性難以逾越的理論極限,被譽為煤轉化領域“里程碑式”的新進展。

  該技術開創了一條符合中國資源稟賦特點的煤炭清潔高效轉化新途徑,摒棄了工藝水迴圈,縮短了工藝流程,降低了碳排放,將有力促進我國“雙碳”目標下化石能源低碳利用。

  整合電路裝備

  “總書記來參觀給我們很大的鼓勵。”提起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時來到整合電路裝備前,國家極大型積體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專項技術總師、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研究員葉甜春依然難掩激動。

  “2016年‘十二五’成就展時,總書記就殷殷囑託我們,越是困難的技術,越要堅持攻堅。”他回憶道,“這一次總書記仍然勉勵我們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解決自主創新發展的問題,解決科技自立自強的問題,這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

  “儘管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有很多技術問題需要去攻克、很多細節需要填補,我們要持續攻關面向未來的一些新技術。”葉甜春説。

  科技抗疫、重大新藥

  及傳染病防治

  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透明展櫃裏的一個個小白盒子引人駐足。它們背後,是千萬人的健康無虞。

  新藥研發、傳染病防治與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息息相關。據重大新藥及傳染病防治展區工作人員介紹,在新藥創制重大專項支援下,累計72個1類創新藥獲批上市,是立項前的14倍,在重大新藥及傳染病防治專項支援下,醫藥衛生領域碩果纍纍:累計研發成功1類創新藥72個和中藥創新藥36個;目前已有6個國産PD-1單克隆抗體相繼上市,推動中國正式進入免疫治療時代;全球首個靶向腦腸軸的抗阿爾茨海默病創新藥物GV-971,結束了該領域全球17年無新藥上市的歷史……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科技創新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僅用5天左右時間就確認了新冠病毒為此次疫情的病原,得到WHO“用創紀錄短的時間甄別出病原體”的高度評價;快速自主研發新冠病毒核酸和抗體檢測試劑盒,目前4款新冠疫苗已在我國批准附條件上市,其中2個疫苗獲批列入WHO緊急使用清單,依託專項支援建立的平臺篩選出有效的中藥“三藥三方”,為全球抗疫貢獻了中國力量。

  科技創新支撐

  天然氣産業高品質發展

  壓裂作業現場、頁巖氣雙鑽機井場、叢式鑽井大平臺、智慧控制中心、集氣站……“科技創新支撐我國天然氣産業高品質發展”沙盤將現實中的天然氣勘探開發過程“搬”到了展覽現場。

  “沙盤主體包括陸上和海洋天然氣勘探開發兩個部分。”展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沙盤形象地展示了天然氣産業的運作流程以及我國“十三五”期間在這一領域取得的科技成果。

  “十三五”期間,天然氣勘探開發技術取得重大進展,發現和建成一批大氣田,支撐我國天然氣“新增探明儲量、年産量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佔比”三個翻一番。

  在“十三五”期間,天然氣産業取得了一批科技創新成果。例如,我國研發了3000—12000米全系列自動化電驅鑽機。在該設備支撐下,我國成功開發了平均深度超過7000米的塔裏木盆地克深大氣田,為“西氣東輸”提供了重要穩定的氣源。我國還自主研發了高精度可控震源、萬米自動化鑽機、旋轉導向鑽井系統和5000型電動壓裂撬等重大裝備,打破高端裝備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

  還有不少喜訊:四川盆地海相碳酸鹽岩天然氣和頁巖氣規模開發,建成年産500億方大氣區;安岳特大氣田探明儲量超過萬億方,年産131億方……未來,還將有更多氣田投産,滿足民生用氣需求。

  高溫氣冷堆核電站

  示範模型

  高溫氣冷堆是我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第四代先進核能技術,具有固有安全性、設備國産化率高、模組化設計、適應中小電網和用途廣泛等優勢。

  今年9月12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1號反應堆首次達到臨界狀態,機組正式開啟帶核功率運作。這一我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特徵的球床模組式高溫氣冷堆,繼今年完成雙堆冷試、雙堆熱試、首次裝料之後成功臨界,向著年內並網發電再進一步。

  高溫氣冷堆示範電站2012年12月在山東榮成開工建設。通過專項實施,我國高溫氣冷堆技術已經實現世界領跑,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設備國産化率達到93.4%。該電站電功率200兆瓦,年發電14億度,可以為200萬居民提供生活用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萬噸。

  從1970年開展“七二八工程”開始,我國核電已經走過了50多年的奮進創新之路。核電行業將繼續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攻克技術難題,創下新的輝煌。

  抗草地貪夜蛾玉米

  展區入口大螢幕播放的視頻,詳細介紹了草地貪夜蛾的危害及它出現在全球各地的軌跡。一組實物,對比出“抗蟲玉米”和普通玉米的不同生長表現。

  草地貪夜蛾是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警的全球遷飛性害蟲,2018年底首次發現入侵我國雲南,之後迅速擴散至27個省份,嚴重威脅玉米生産。

  展區人員向記者介紹了我國相關的治理成果。

  圍繞保障國家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我國建立起從研發到産業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研製出轉基因抗蟲耐除草劑玉米、耐除草劑大豆、抗蟲棉、抗蟲水稻、抗旱小麥等一批重大成果。

  4個抗蟲耐除草劑玉米和3個耐除草劑大豆獲得生産應用安全證書,抗蟲水稻已在美國獲准上市,耐除草劑大豆在阿根廷獲准商業化種植。

  工作人員對記者説:“其中,獲得生産應用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抗蟲玉米,對草地貪夜蛾等主要害蟲防控效果達95%以上,較目前主栽品種增産10%以上。”

  一體化全身正電子

  發射/磁共振成像裝備

  一台白色的一體化全身正電子發射/磁共振成像系統設備(PET/MR),在紅色的“健康中國”四個大字襯托下,更顯科技創新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的意義。

  這臺一體化PET/MR由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是國産醫學影像設備領域最尖端的技術代表。

  據展區工作人員介紹,一體化PET/MR産品實現了全部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其獨有的PET蜂眼切割技術將設備的解析度提升至業內最高2.8mm,能夠使PET/MR在腫瘤探測過程中實現更為精準的成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聯影PET/MR首次實現MR與PET兩種模態數據實時同步採集,可採集患者組織結構、功能狀態及分子代謝資訊等多維度的資訊,最快10分鐘完成全身掃描,對腫瘤、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等全身複雜疾病的超早期精準診斷及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聯影PET/MR榮獲了第19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金獎,更是倒逼長期壟斷市場的外資品牌産品價格下降40%。

  據悉,“十三五”時期,我國系統加強了醫療器械領域的科技佈局,研發出碳離子治療系統、5T MR、PET/MR、512層CT、三維彩超、磁共振相容腦起搏器、手術機器人等一批高端醫療器械,基本補齊了我國高端醫療器械短板,部分産品邁入全球競爭行列。

  準確度最高的

  極低溫區溫度量子基準

  如果不看下方的介紹,觀眾大概很難看懂這臺外形科技感十足、內部線路複雜的裝置是做什麼的。

  其實,它是一台極低溫區基準級測溫裝置。據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法低溫計量科學與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高波介紹,熱力學溫度是國際單位制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單位為開爾文(K),用於描述客觀世界的真實溫度。

  極低溫區是指溫度低於24.5K(-248.65℃)的溫度區間,該溫區高準確度的熱力學溫度測量是前沿科學、大科學工程、零碳能源、深空探測等領域發展的關鍵保障。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提出了“定壓氣體折射率基準測溫原理”,與法國計量院合作,突破了複雜多場環境測控關鍵核心技術,研製了新SI框架下國際首套5K~24.5K(-268.15℃~-248.65℃)溫區基準級測溫裝置,測溫準確度及測量速度均為國際最優。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