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應對經濟持久戰 中國為何屢提“雙迴圈”?

2020-08-05 08:3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經濟觀察)應對經濟持久戰 中國為何屢提“雙迴圈”?

  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記者 王恩博)“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中國高層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首次公開提及的理念,日前又被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視作中國經濟打“持久戰”的應對之策。

  最新一次政治局會議強調,當前中國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基於這一判斷,會議在為今年下半年宏觀政策定調的同時,也著眼長遠兼顧了對中長期戰略佈局的謀劃,並進一步明確了“雙迴圈”的應對之策。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董煜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站在“十三五”與“十四五”的交匯點上,“雙迴圈”並非著眼短期,而是一個中長期戰略。它綜合判斷當前不限于經濟的各方面形勢,並提出相應對策來突破困局,預計“雙迴圈”會貫穿于未來中國整個“十四五”規劃的實施過程當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雙迴圈”中,國內大迴圈被置於主體地位。眼下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尚未完全褪去,外部市場復蘇前景難料,這被看作中國經濟化被動為主動之舉。

  “當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與日俱增,中國肯定要更加重視國內市場,更加重視內部發展穩定。”董煜表示,當前中國的外向型經濟中,有一部分由於外部市場萎縮面臨風險,因此需要通過擴大內需來消化生産能力,如當前國務院正部署推進的出口轉內銷工作就著眼於此,這也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之一。

  與此同時,中國擁有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以及完整的生産産業鏈,這也為打通內部大迴圈創造了客觀條件。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指出,今年以來,疫情的外生衝擊和逆全球化結構性壓力疊加,使全球貿易在低位繼續墜落,其中受人員往來被動停滯、社交隔離等措施影響,服務貿易更是面臨全面挑戰。在此背景下,以服務貿易逆差收縮為先導、以內生潛在需求為依託的“內卷式”消費回流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的新亮點。

  不過,國際上也有一些聲音擔心,以內迴圈為主,是否意味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政策將“轉向”,中國經濟要“關起門來封閉運作”?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重視內迴圈的同時,中國亦強調國內國際雙迴圈要相互促進。回望上半年,《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出爐、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繼續“瘦身”等,均是中國持續推進對外開放的注腳。展望未來,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用深化改革的辦法優化營商環境,實施好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繼續擴大開放。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指出,內迴圈絕非“自我封閉”,而是面對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因素增多的國際背景,通過疏通內迴圈帶動外迴圈,通過中國經濟平穩發展帶動全球經濟復蘇。此舉不僅有助於進一步擴大消費市場,讓世界分享中國的擴大內需戰略,還將優化升級中國産業鏈佈局,以此穩定全球産業鏈,提高其應對外部衝擊能力。

  “內外迴圈不是兩個閉環,它們是相互聯通的。”在董煜看來,擴大開放正是聯通“雙迴圈”,甚至破解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難題的主要抓手。儘管當前環境下經濟外迴圈面臨一定挑戰,但中國仍將努力促其暢通,一方面繼續擴大出口,另一方面通過擴大進口來帶活國際上一些市場主體的信心,促其擴大供給。這是中國為全球經濟穩定作出的貢獻。(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