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創新動力
中國經濟的創新動力(人民論壇)
2019年開局,中國經濟拿出一份穩中有進的“超預期”成績單。其中最讓人欣喜的是,創新驅動替代要素驅動成為發展主引擎,為中國經濟巨輪注入破浪前行的澎湃動能。
創新因子發力,經濟發展的“含金量”更高。新産業蓬勃發展,增加值增速顯著領先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速,躍升為中國經濟體系中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部分。新業態百舸爭流,打通線上和線下,融合傳統産業和數字經濟,中國已成為全球新業態孕育、輸出的重要源頭。1分鐘,4人用AR技術領略莫高窟風采;1分鐘,中關村科技園區創收1009萬元;1分鐘,“天河三號”可運算6000億億次……“創新中國1分鐘”讓海內外為之讚嘆,也是中國新舊動能轉換的真實映照。目前,科技創新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大大提高。
創新機制完善,經濟發展的潛力更大。新動能崛起的背後,是“放管服”“公平競爭”“減稅降費”等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釋放紅利,為千千萬萬個市場主體營造出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的外部環境。單考察減稅這一部分,今年前5月,中國相繼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全面降低增值稅等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以政府權力“減法”和財政“緊日子”換取創新“乘法”。平均1分鐘,全國11家新企業誕生。中國創新熱情高不高、發展信心足不足?這是最生動有力的答案。
創新矩陣齊整,為長遠發展提供支撐。創新能否成為主動力,不單靠某幾項明星技術、某幾個領先産業。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更要看是否在空間和時間上形成相對完整的創新矩陣。從這一角度考量,中國不僅在製造業等傳統領域穩步向前,還在人工智慧等尖端領域積累了大量優勢,不僅在新興産業實現與發達國家同臺競技,還在前沿科技“無人區”提前佈局。既關注當前發展,又致力近期補短板,更放眼未來引領,儘管眼下中國還存在不少技術上的薄弱環節,但看總體、看長遠,中國創新引擎動力充足。
曾有人認為,中國經濟規模大、人口多,會加大轉型升級的難度。還有人擔心,中國傳統産業量大面廣,很可能影響新技術的孕育推廣。事實證明,全球新一輪技術産業變革與我國經濟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相交匯,恰恰為我國實現創新引領提供了難得機遇。中國擁有齊全的産業門類,超過200種主要工業品産量全球第一,創新創造在中國可以快速落地;中國擁有海一般的市場、第一大人口規模、強勁的消費能力,為那些有價值的“腦洞大開”創造了沃土。今天,我國城鄉居民對“支付掃一掃”“購物點一點”早就習以為常,甚至納悶這麼好的模式為什麼在一些國家推廣得慢。事實上,這些創新的背後,絕非單兵突進或平地驚雷,而是靠系統性地支撐,離不開龐大的雲計算、大數據、新一代行動通訊、物聯網乃至高效的交通體系和工業體系。多重創新元素相互激蕩,多領域專長彼此助力,構成中國創新驅動的新優勢,也必將孕育更多引領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驚喜。
一個經濟體的底氣,要看眼前靜態的“形”,更要看長遠發展的“勢”。今天,中國創新體系完善、創新動力強勁、創新勁頭紅火,推動經濟發展效益更佳、品質更高、持續性更好。這正是未來中國經濟保持穩健運作的底氣所在。固然,GDP增速可能會有波動,外界的風風雨雨可能會帶來衝擊,具體的産業難免有起伏有興衰。但只要中國經濟自身肌體強健,則信心足、站得穩,不懼一時的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