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穩中向好是中國經濟的“主旋律”

2018-10-11 14:51:00
來源:南方網
字號

  當前,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一些人對中國經濟走勢不乏擔憂和疑問;更甚者,有的人趁機彈起“看衰論”的調子。準確認識中國經濟的大邏輯,清晰把握時代發展的大方向,就不難廓清迷霧、撥雲見日。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時所言:“我們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是樂觀的。”(10月9日新華社)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歷史是螺旋式前進的,經濟也不可能是永遠順風順水的。尤其是當前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的時候,變局不少、挑戰不小,風言風語有了,流言蜚語來了。在更富內涵的中速增長平臺上,如何把握中國經濟大勢,看似見仁見智,實則水落石出。

  “穩”“好”二字,可謂中國經濟走勢的兩大關鍵詞。

  “穩”的是大環境與大基礎。40年改革開放,中國國內生産總值按不變價計算增長了33.5倍,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十一位逐步攀升至世界第二。全球貿易大國、製造業大國、網際網路大國、消費大國……中國不僅融入世界,更在反哺全球:僅是過去5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以不同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站在浩浩湯湯的歷史背景之上,中國經濟航船有行穩致遠的底氣與沉毅。

  “好”的是大數據與大趨勢。“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是考量宏觀經濟的“四梁八柱”: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6.8%,連續12個季度穩定運作在6.7%到6.9%的合理區間;今年前8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超千萬人,5%左右的城鎮調查失業率處在歷史較低水準;今年1至8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處於較低水準;今年9月底外匯儲備依然雄厚,超過3萬億美元,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總量足、結構優、品質佳、效益高,這些勝於雄辯的紮實數據,足以預判即期的當下、亦可以預言不遠的未來。

  矛盾是特殊的,矛盾亦是普遍的。任何發展時期,都會面臨特殊的發展矛盾。中國經濟的“穩”“好”態勢,與當下的宏觀變局之間,是一種動態平衡關係。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尤其是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加大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經濟結構性矛盾出現新變化,轉型升級中遇到的矛盾比預想的要大,實體經濟困難和金融隱患並存。這些問題,無須諱言,卻要應對。直面矛盾、解決矛盾,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沒有趟不過的河。

  事實上,中國經濟從來就不是“嚇大的”,沐風櫛雨、披荊斬棘的路也走過不少。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來看,經濟大勢既不能一葉障目,更無須妄自菲薄。有經驗、有遵循,有路數、有策略,定力穩、信心足,“我們要不畏浮雲遮望眼,善於撥雲見日,把握歷史規律,認清世界大勢。”

  人民美好生活的獲得感,足以證明穩中向好是中國經濟的“主旋律”。既不誇大“小感冒”,也不漠視“小煩惱”,防微杜漸、踏實自足,認準中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發展基本面,倚靠13億多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億多個市場主體的強力支撐,即便“歐風美雨”不休不饒,中國經濟終究會“風景這邊獨好”。(鄧海建)

[責任編輯: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