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超半數經濟學家認為一線城市房價將上漲

2016年02月23日 10:17:00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字號:    

  【中國經濟論壇】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徐豪 | 北京報道

  2月17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發佈會,發佈宏觀經濟運作數據並回應熱點問題。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

  近期,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進行的中國百名經濟學家信心調查也顯示,2015年四季度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3.52,與上季度基本持平,86%的經濟學家預期2016年GDP增速在6.5%至7%之間。

  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主要拉動力

  此前的2月3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介紹201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時表示,中國經濟增長仍然運作在合理區間,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要從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角度來看待。

  徐紹史強調,要全面地看待2015年的GDP增速,要放在新常態的背景下看。6.9%符合增長預期也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且這一速度是在世界經濟深度調整、經濟貿易低速增長的背景下,在我國轉型升級加快的背景下取得的,已經十分來之不易。

  “全面深化改革有效釋放了市場主體活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效激發了社會的創造活力,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正在孕育成為新的經濟動能,對外開放有效拓展了經濟發展空間。”徐紹史表示,6.9%的速度背後還應當看到,中國經濟品質的提升。比如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需求結構、産業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這“四大結構”都進一步優化。同時,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加快,新的增長動能正在積聚。

  徐紹史認為,中國物質基礎雄厚、市場需求巨大、區域發展空間廣闊、生産要素品質在提高、宏觀調控經驗豐富,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中國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內在支撐、彈性空間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有條件、有能力鞏固向好勢頭、態勢和形勢。我的這種信心來自於對中國發展條件的客觀評估。”徐紹史説。

  經濟增長信心從何而來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的調查顯示,對於2016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 86%的經濟學家預期2016年GDP增速在6.5%至7%之間,分別有4%和10%的經濟學家預期GDP增長高於7%或低於6.5%;平均預測值為6.65%,略低於上季度的預測值6.7%。考慮到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換擋的趨勢,經濟學家認為2016—2017年經濟合理增速為6.6%,2018─2020年經濟合理增速為6.5%。

  分析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經濟學家看弱出口的比重有所上升,不過對外貿形勢的判斷分化明顯,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進出口走勢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未來6個月預期投資增長將放緩,但預期消費將保持平穩增長。

  多數經濟學家預期居民消費價格基本平穩。對於2016年全年的CPI,經濟學家的平均預測值為1.6%。在房價方面,經濟學家預期房地産市場將持續分化,對於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66%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6個月房價將“上漲”;對於省會城市,64%預期“持平”。

  參與調查的經濟學家表示,希望在保持宏觀政策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加大改革力度,切實改善經濟運作環境,降低企業成本,促進優勝劣汰,堅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針對當前經濟形勢,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應適度提高赤字率,繼續採取降準降息措施。同時,經濟學家建議加大淘汰僵屍企業力度,減少過剩産能。加快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中國不會出現“失業潮”

  針對網上出現的今年中國可能出現“下崗潮”“失業潮”的聲音,國家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回應,從目前我國經濟運作的狀態看,不會出現“失業潮”。

  對就業形勢作這樣判斷,主要基於4個重要支撐。一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國家加強區間調控,千方百計補短板、擴消費、促投資,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和新的增長帶、增長極。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就業拉動能力將繼續提升。

  二是創業帶動就業能力不斷增強。國家出臺實施了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力促創業創新,對促進就業作用明顯。今年創業帶動就業的能力還將進一步增強。

  三是勞動力市場整體較為活躍,過剩勞動力可順利實現流動就業。2011年以來求人倍率始終保持在1以上,就業需求總體大於供給,勞動力市場流動就業能力較好。隨著經濟結構加速調整,新産業、新業態和服務業等蓬勃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化解過剩産能、淘汰落後産能帶來的過剩勞動力順利實現跨地區、跨行業流動就業,沒有出現待崗滯留等問題。

  四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多措並舉做好化解過剩産能職工安置工作。國務院出臺了關於鋼鐵和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將加強獎補支援,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統籌對地方化解過剩産能的人員分流安置給予獎補。同時,通過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內部退養等方式,著力做好職工安置工作,努力減少下崗工人數量。

  “我們有能力、有信心保持就業基本穩定。”趙辰昕表示。

[責任編輯:袁楚]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