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海“拉面經濟”一年收入180億元 脫貧增收成效顯著
日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布一組我省“拉面經濟”發展的數據:以海東市拉面經營者為主的我省群眾,在全國280個城市開辦經營拉面店2.9萬家,從業人員18.2萬人,年經營收入180億元,務工人員工資性收入近40億元,收入高出全省農民收入10倍以上。
2012年至2014年,海東拉面從業人員年人均工資性收入分別為25333元、28947元和28481元〔注①〕,而同期我省農民平均工資性收入分別為1989.7元、2347.5元〔注②〕和2041.4元〔注③〕。對比可以看出,外出從事拉面經濟的勞務人員的工資性收入高出同期我省農民平均工資性收入水平10倍以上。〔注①、注②、注③數據均來自青海統計年鑒〕
同時,拉面經濟帶動牛羊肉配送、副食品加工配送等其他產業108家,吸納就業1217人,年經營性收入1.7億元,從業人員年工資性收入0.5億元。另外,全省在外開辦拉面館後返鄉創業的企業達到459家,吸納就業7456人,年實現銷售收入16.3億元,從業人員年工資性收入達2.6億元。拉面經濟已著實成為海東市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徑。
拉面館經營者發家致富之後,示范帶動作用明顯。海東市拉面店鋪從2008年的1.6萬家,增加到了2014年的2.3萬家;從業人員從2008年的13.5萬人,增加到了2014年的15.8萬人。平均一家拉面館可帶動5人至7人實現穩定就業。部分拉面店,如“中發源”“撒拉花兒”“青海人家”“駱駝泉”等成為品牌連鎖店,逐步向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年銷售收入達千萬元,為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拉面經濟提檔升級、轉型發展作出了示范。
我省“拉面經濟”正在提檔升級,經營自己的品牌。目前,僅化隆回族自治縣登記注冊的商標達70多個,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登記注冊商標達20多個。為適應餐飲業互聯網發展需求,部分經營者已拓展手機終端線上點餐業務,拉面館不再只停留在賣一碗面,開始了快餐盒飯、特色餐飲外賣派送,營業收入顯著提高。
近幾年,為拓展國外市場,2015年年底,我省組織28家以拉面為主營業務的餐飲企業赴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考察,取得豐碩成果。目前,已有兩家公司簽訂投資合作協議,在馬來西亞投資建設以拉面為主的餐館。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