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何 可)增長速度不溫不火、庫存危機、倒閉潮、行業寒冬……近年來,唱衰紡織行業的論調一直存在,最近,又有媒體報道——近9年來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消失2.5萬家。對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統計中心發聲辟謠。
據中紡聯介紹,我國規模以上企業所謂的戶數流失,實則與統計制度的調整密切相關。經國務院批准,從2011年1月開始,國家統計局對主要統計制度執行了新的調整標準。而在諸多統計制度調整工作中,與我國紡織行業最為密切相關的就在於工業統計標準的提高,即納入統計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提高到2000萬元。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統計中心指出,正是由於此次工業統計標準的提高,使得我國統計範圍內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指標有所“瘦身”。前文中所提及的媒體報道數據,實際為: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紡織企業達3.5萬多戶,較2010年全年規模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紡織企業5.5萬多戶減少了36%。
雖然這兩組企業戶數均為“規模以上”企業,但是此“規模以上”非彼“規模以上”,兩者涉及體量大不相同、內涵有絕對差異,這也成為相關分析得出錯誤結論的關鍵所在。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統計中心指出,單就統計企業戶數而言,在2011年執行統計新調整標準後,我國紡織行業堅持推進結構調整,積極提升行業科技應用水準、踐行品牌建設等,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戶數是有所增長的。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資料,至2017年一季度,納入統計口徑的規模以上企業戶數為3.78萬戶,相較執行統計新制度的2011年一季度3.5萬多戶增長了2000多戶。
而不久前,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2017江南國際時尚高峰論壇”上的發言,也佐證了整個行業質效指標穩健的總體態勢。他表示,儘管中國紡織業經歷了兩年的出口負增長,但其在全球貿易和中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依然穩固且前景可觀。“今天,我們不能用‘傳統行業’來簡單形容紡織行業。以不久前上天的‘天舟一號’飛船為例,包括飛船外殼、火箭噴射口都是編織而成的。紡織的科技含量也可以非常高”。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紡織業在歐美市場佔據了1/3的份額,在日本市場則接近60%。孫瑞哲説:“中國紡織行業在全球貿易和中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依然穩固,貢獻保持平穩。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會隨著外部環境變化出現下降。”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