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4日電 題:專訪台灣“戲骨”顧寶明:老兵不應被遺忘、被炒作
作者 楊程晨
臺灣“戲骨”顧寶明,舞臺上常以喜劇形象示人,幽默、誇張;生活中卻是一位沉靜、低調的長者。
他與李立群、金士傑被稱為臺灣“劇場三寶”,在兩岸戲劇圈名聲赫赫。但和後兩位相比,大陸戲劇迷對顧寶明長期只聞其名,不見其人。
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顧寶明笑稱:“之前有機會來大陸演出,但緣分未至;現在時候到了就自然過來了。”
將於近日上演的《接送情》是臺灣果陀劇場首部以大陸赴臺老兵為背景的作品,也讓顧寶明首次登上北京話劇舞臺。年初在上海首演後,顧寶明驚訝于大陸觀眾熱烈程度,他分析,《接送情》能引起兩岸共鳴,不僅因它講述大歷史下的小人物,還因為從頭到尾貫穿的“情”。
暢銷書《我們臺灣這些年》作者廖信忠評價,這部劇在人生瑣事中找到心靈的共通點,就是一種超越海峽阻隔的人性力量。
近年,“老兵”話題的影視劇作品頻現,其中不乏佳作在兩岸收穫滿堂彩,也有博出位者利用話題吸睛。
“老兵不應被遺忘,更不應被炒作。”顧寶明認為,臺灣早期曾經很依賴這些老兵,後來這個群體變成了政治舞臺上不同勢力鬥爭的工具。老兵們一生坎坷,“不管什麼領域,炒作老兵未免過分了一點。”
他説,當下大陸存在著大量離鄉背井的年輕人,在新地方安家,與陌生人生情,他們會對劇中老兵的異鄉身份感同身受。
“老兵年輕時因為思鄉,日夜掙扎;後來,慢慢年紀大了,大部分能安逸地在臺灣生活。如何跟著大時代走,如何面對當下生活才是這些老人家最重要的功課。”顧寶明指出,“和同題材作品相比,這部戲不僅僅是講這一代人的悲,更有他們身上的情和義,也有他們生活中的溫暖。”
作為臺灣“外省”二代,顧寶明兒時生活在眷村附近,對《接送情》裏其飾演的“老兵”小趙也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小趙和女主角之間,有恩澤之情,有主仆之情,也有相濡以沫之情,這些情愫揉在一起,只能通過演員對細微之處的表演來體現。”
兩岸的很多情感是互通的,相對而言在顧寶明看來,對細微處的把握乃臺灣演員所長,大陸演員更擅長氣勢磅薄的表演,“在小感覺上累積、激發大能量需要兩邊演員更多相互探討學習”。
至於今後是否更多參與兩岸間戲劇合作,顧寶明説,要看能否做出對大家有貢獻的戲,“表演對我來講已不是自己的事情,它可以帶動社會的變化、人心的反省。戲劇有這樣的能力,能否把它變成一種共用的工具、精緻的生活,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完)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