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臺北故宮推出特展?八件《清明上河圖》各擅勝場

2016年04月11日 07:1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清明節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特辟專室推出“清明上河圖特展”,首度將院藏8件品質精美的《清明上河圖》全數展出,展期4月2日至6月26日,邀請民眾細細品味明清兩代畫家詮釋的《清明上河圖》及舊時風俗民情。

  《清明上河圖》是宋代風俗畫巨作,描繪北宋首都開封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今日存世的畫作以宋代張擇端的作品年代最早,歷代畫家從不同視角加以仿傚、複製,流傳至今約百餘卷,形成“清明上河學”,典藏在各大博物館及私人藏家手中,凸顯《清明上河圖》的魅力。

  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何傳馨表示,故宮院藏的8幅相關畫作,可分為張擇端(活動於12世紀前期)、仇英(15至16世紀)和《清院本清明上河圖》3類。前兩種在結構與內容上主要參照張擇端版本,而《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則堪稱8幅畫作中最精彩者。此件作品為清乾隆元年(1736)由5位宮廷畫家共同繪製而成,畫幅縱35.6釐米、橫1152.8釐米。畫面中增添了許多明清時期的風俗民情,描繪相當精細,可説是認識當時人們生活面貌的最佳材料。

  北宋版本:重現都城繁景

  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清明上河圖》,原畫長卷超過5米,描繪北宋都城開封汴河兩岸的繁榮景象,用寫實手法描繪人物800多人,牲畜60多頭,樓宇30多間,巨細靡遺令人讚嘆。

  這次臺北故宮博物院還展出了張擇端的《清明易簡圖》。“清明易簡圖”語出《易經·係辭》當中的“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即“平易簡單”之意,作者希望透過畫面讓觀者對都城繁華一目了然。

  明代版本:偏愛瑰麗色調

  明仇英的《清明上河圖》有多處與其他版本不同,比如戲臺演戲、射柳、雜耍特技、走索及校閱等。此外,畫中對金明池競渡描寫細膩,其中不僅樓閣華美,龍池搶標、舞蹈遊藝等活動場面更是熱鬧非凡。

  明代版本《清明上河圖》中重彩設色也是別的作品所沒有的,畫中大量運用石青、石綠、硃砂、藤黃、胡粉及紫色等顏料,呈現瑰麗風格,專家推斷出自明代“蘇州片”畫家對仇英風格的刻意追摹。

  “蘇州片”指的是明代中葉至清初年間,蘇州山塘畫店所製作的偽本書畫,主要仿製宋代趙伯駒和明代文徵明、唐寅、仇英等人的山水、人物畫。

  清院本:韻味清雅逼真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是由清宮畫院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及程志道5人合作完成,長11.52米,集各家所長。

  畫中建築依據透視原理而作,還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堪稱18世紀城市風貌的縮影。乾隆時期宮廷畫家沈源的《清明上河圖》構圖與場景安排,幾與清院本相差無幾,只有細節增減和清新雅淡的韻味之差異。

[責任編輯:郜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