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昆山5月30日電 (黃瑩)“古鎮保護是為了保存下珍貴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産,從不可能有點石成金的效果,而要著眼長遠,春風化雨、潤物無聲。”30日,“古城衛士”阮儀三現身第九屆中國名鎮(周莊)論壇,與百餘位專家和名城名鎮名村代表共議古鎮保護之道。
邁入第九個年頭的中國名鎮論壇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昆山市人民政府主辦,論壇聚焦以江南水鄉名鎮為代表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近30年來在保護與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古鎮未來發展方向。
目前,全國共有歷史文化名鎮252個,歷史文化名村276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規劃司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處處長傅爽表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化和科技發展的歷史見證。這些城鄉發展歷史的珍貴記憶,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有效保護,對於傳承中華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為推動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我國所有城市將於5年內完成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
開創江南古鎮保護先河的“中國第一水鄉”周莊,多年來積極探索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融合發展之路,每年古鎮旅遊門票收入的10%回饋于古鎮保護。周莊鎮鎮長石穎介紹説,周莊就是一座“生活著的古鎮”,歷經900多年風雨,依舊河巷阡陌,商街井然,800多戶原住民枕河而居。面對日均接待遊客達9315人,周莊堅持“保護與發展並舉”,在保護古鎮原生態的基礎上加速轉型升級,向全域鄉村遊拓展。
戲劇節、當代國際藝術展,從文化中突圍發展瓶頸的烏鎮,近年來名聲鵲起。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向宏卻感嘆“日子好過了,困惑越來越多”,令其苦惱的是如何“修舊瓶子、裝新東西”。烏鎮選擇了“古鎮+”的保護模式,從而避免産業單一化、旅遊同質化、經營低端化等的困局。從傳統觀光遊發展成“讓人住進去”,並不斷向文化小鎮和網際網路小鎮邁進。
“利用是最好的保護”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亞太世界遺産培訓與研究中心副秘書長李昕認為,對於古鎮保護,最好的時代已經到來,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化創意産業的崛起、以及移動網際網路所帶來的機遇,讓古鎮發展呈現了多樣化、地方化、高端化、分異化和新合作。從以旅遊觀光為方向到以休閒度假為目的,再以生活原真性為目標,古鎮保護正匯聚內外資源,整體移動互聯。
“保存與發展、老化與現代化、規劃與實施是古鎮保護面臨的三大課題”阮儀三強調,古鎮保護要著眼于在發展中求得保護,要特別注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要避免“建設性破壞”,要區別情況分別對待,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對古鎮內外的文物古跡和風貌地段逐個進行評估,制定保護等級和保護措施,做好規劃設計,絕不能唯利是圖。古鎮精巧舒適的生活、瀰漫的鄉愁,才是彌足珍貴的。(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