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劉勰"文心雕龍"開始得不到認可 獲沈約賞識後走紅

2016年02月04日 08:18:00  來源:城市快報
字號:    

  尋知故紙

  名家軼事、國學掌故、藏書常識……歡迎來“尋知故紙”,看故事、長知識。

  如今的電視廣告、圖書出版等行業中,名人推薦産品引來廣大消費者爭相購買的例子不在少數。所謂名人,泛指在社會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由於名人是人們心目中的偶像,有著一呼百應的作用,於是人們將名人的出現所達成的引人注意、強化事物、擴大影響的效應稱為“名人效應”。事實上,不光現在,古時一些默默無聞的文人為了得到學術圈的認可,也使用“名人效應”推薦自己的書和文章,最為著名的是西晉才子左思,他寫了一篇《三都賦》,求當時的高士皇甫謐作序,在名人的推薦下,這篇文章為人們爭相傳寫,以至“洛陽紙貴”的奇觀。

  南朝梁代文人劉勰出身寒微,家中窮到沒有錢娶妻生子,但是他酷愛讀書。在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弘揚儒家學術最好的辦法就是註釋儒家經典,但劉勰覺得自己在這方面的造詣無法超越先賢,於是轉向另外一個領域發展,那就是寫論文。他發現當時有很多文學批評論文,像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以及李充的《翰林論》等。這些文章雖然寫得不錯,但內容太少,對文學理論的論述又過於簡略。於是,他開始構建自己的文論體系,歷經五年多時間,寫成了巨著《文心雕龍》。

  劉勰的這本《文心雕龍》雖然寫得很好,但由於他的社會地位很低,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如果沒有當時的名人加以評點,這樣的作品是得不到社會認可的。在這樣的情形下,劉勰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想請當時的著名文學家沈約品評一下自己的作品,可沈約當時做了大官,一般人很難見到他。於是,劉勰背著書稿等候在沈約府前,待沈約出門時到車前求見,並把自己的書送給沈約看。沈約讀完之後,充分肯定了劉勰的文才,還經常把這本書放在自己的幾案之上。一來二去,文人們都聽説《文心雕龍》這本書為沈約所賞識,借著這樣的口碑,劉勰和他的作品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

  本來不受重視的一本書,經過名人的肯定,立刻變得非同凡響起來。有趣的是,和南朝文學家沈約“名人效應”相關的例子還有一個。當年,有一位叫張率的文人,天資聰慧,十二歲能寫文章,到了十六歲作品已有很多。那時有個叫虞訥的人見了以後評頭論足、加以詆毀。後來,張率把他的作品全部燒燬,重新作了一首詩拿給虞訥看,託名是文學家沈約所作,結果虞訥句句稱讚,認為無字不佳。當張率表示“這其實是我的作品”之後,虞訥很慚愧,灰溜溜地離開了。

  明明出自同一人之手,只因為作者不是名人,寫得好也得不到誇獎;而假託名人大名,即便文章寫得不怎麼樣,也能迎來眾人嘖嘖讚嘆,究其根源,就是對名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使得一些人失去了辨別好壞的能力,這也是值得現代人思考和警示的現象。

  本報記者 肖明舒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