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小小一個杏花村,因唐代詩人杜牧一首《清明》而聞名遐邇,於是全國各地冒出來許多杏花村,而且紛紛以杜牧筆下之正宗而自居。但千年以降,究竟誰才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早已成為一個無頭公案,難以考證。
前段時間《金陵晚報·老南京》欄目登出一文,作者認為南京杏花村是“明代貨”,並非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對後一句,確實難以考證,但對第一句,筆者還是有不同的意見。
南京現存最早的志書《景定建康志》,為南宋景定年間太守馬光祖修,周應合撰。該書在第二十三卷明確記載“制效軍寨,二所,一在城南門外虎頭山,一在城裏杏花村”。
這説明,在南宋時期,建康(今南京)府城內已有杏花村名,可惜此處只註明杏花村大體位置在城內,具體位置未詳。
但在《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鳳凰臺”一條中,卻記載了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誠齋)的一首詩“千年百尺鳳凰臺,送盡潮回鳳不回。白鷺北頭江草合,烏衣西面杏花開。龍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來鼓角哀。只有謫仙留句處,春風掌管拂蛛煤”。
這首詩提到了詩人在鳳凰臺上極目遠眺,看到烏衣巷以西有大片杏花開放。而南京杏花村,故址在今建鄴區集慶門內南側花露崗,恰好在烏衣巷以西,因此烏衣巷西的這片杏花就很有可能是宋時杏花村之所在。
而《全宋詩》裏記有詩人万俟紹之的《金陵郊行》:“快提金勒走郊原,拂面東風醒醉魂。好景流連天易晚,來朝更過杏花村。”更是説明在宋時金陵城郊杏花村即為一處佳景。
元《至正金陵新志》為元末方志名家張鉉所撰,在該書卷十一記載有“大通尼寺,即大通庵,宋鹹淳元年建,郡守馬光祖立石。庵本在禦街南隅,劉觀察虎子婦秀岩落髮為尼,移庵額于秦淮南杏花村內建今寺。”這裡更為確定了元朝時期金陵有“杏花村”的存在。
以上宋元南京方志的記載,充分説明最遲在宋元時期南京即有杏花村的存在,而且頗為知名,因此,筆者認為“南京杏花村是‘明代貨’”之説值得商榷。
最後,筆者同樣也查閱了清康熙年間所刊明陸應陽的《廣輿記》,其卷二池州篇確實記載有“杏花村,府城秀山門外,杜牧詩遙指杏花村即此”。但同卷江寧篇也明確記載“杏花村,江寧縣治西,相傳杜牧之沽酒處”。同一部著作的兩段記載也表明,在明清時期,池州和江寧就已存在著“誰是杜詩筆下杏花村”的爭議。
黃濤(南京地方誌辦公室)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