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傑
現今收藏市場火熱,拍賣市場上有屢創新高的過億高端藏品,民間也有很多散落草野身價不菲的“民間國寶”,再加上電視上層出不窮的藏寶、鑒寶類節目引導,人們的收藏熱情空前高漲,收藏的門檻變得非常低。似乎只要有錢有閒,隨便找個跟自己有眼緣的藝術品門類,便可以一頭扎入收藏事業,坐等升值。然而真實的市場卻是東邊日出西邊雨,一家歡喜多家愁,收藏容易“變現”難。
在收藏熱潮中,人們看重藝術品的投資功能,卻對藏品的流動性認識不夠,藝術品不僅要買得進,更要賣得出,藏家才能從中獲益,也是藏品價值的一種體現。不過説起來容易,藝術品收藏市場的擴大,讓普通人接觸藏品的途徑越來越多,“買”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不過到了想要將收藏品出售的時候,難題也隨之而來。收藏者會發現精挑細選買到手的東西,想要“變現”卻難了起來。收藏容易“變現”難的客觀原因有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
“有價無市”是高端藝術品難以變現的首要原因。有道是“半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收藏事業本身便是日積月累的洗練和打磨,不存在“日進鬥金”、“人潮涌動”的旺市。這是由文化藝術品獨特的商品屬性決定的,愈是貴重的藝術品,流動性就愈差,所以大量藝術品只能束之高閣,難有作為。就目前而言,主要的退出方式不外乎二次拍賣、典當融資、抵押貸款幾種,但不論怎樣的退出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和隱憂。拍賣本身需要精心的準備,還面臨價格風險,且拍賣成功需要支付相當多的佣金,最可怕的便是流拍,無疑對某件藝術品判了“死緩”,起碼在很長時間內再無升值空間。按照目前的渠道建設和配套制度,典當融資和抵押貸款也面臨著手續冗雜、價值評估等棘手的問題。
“低值高估”是藝術品難以變現的普遍原因。無論是價格親民的普通收藏品還是身價過億的民間藏品,多種品類的文化藝術品都存在“低值高估”現象。低值高估源於藏家對藏品過度的心理預期,其影響不僅僅在“惜售”,更在於整個收藏市場價值評定缺乏一個權威可靠的嚴格秩序。特別是對於高古瓷而言,雖經研究所和鑒定師明確考證,其斷代和窯口基本無誤,但價格高企,顯然與其自身藝術價值不符,這主要受拍賣市場上身價過億的同類瓷器的蠱惑以及一些鑒定專家的誤導。藏家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是同一類器物,也有精品非精品之分,特別對於古玩藝術品,更要求精品性與稀缺性共存。所以以拍賣圖冊上的拍賣價格作為自身收藏的參考是收藏之大忌,更是“低值高估”現象的濫觴。
同時,“贗品氾濫”也是收藏容易變現難的原因之一。贗品氾濫直接影響到藝術品的正常流通,個別收藏家、鑒定師的術業不精、見利忘義,損害了藝術品鑒賞的大環境,更傷害了藝術品的正常流通。在收藏市場中,“作偽”與“鑒偽”耗費了藏家太多的心血與金錢,古人就曾有“糧油一分利,百貨十分利,珠寶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説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藝術品收藏“趨利主義”至上。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