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3月2日電 題:青海玉樹囊謙藏黑陶“復活”記
作者 羅雲鵬
已近不惑之年的白瑪群加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人,據考證,流傳于囊謙的藏傳黑陶製作工藝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了黑陶器皿,而延續至今的藏傳黑陶製作技藝極為罕見。
上世紀90年代,囊謙縣吉曲鄉山榮村年逾70歲的老藝人扎旺還傳承有藏族黑陶古法工藝的消息讓從小就熱愛泥塑、陶藝的白瑪群加動了心思,“23歲那年,我們縣裏開了一個大會,為扎旺老人挑藏黑陶傳承人,幾經篩選,我才成為唯一的徒弟”。現在,白瑪群加成為了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囊謙藏黑陶傳承人、囊謙縣阿久家族泥塑第十一代傳人。
白瑪群加介紹,囊謙黑陶以玉樹康巴人文習俗、文化符號、宗教圖騰等為素材,原材料選用當地純凈細膩的紅黏土和黏土石,經手工搗碎成末,然後篩選、拉坯、晾曬、修整、壓光、繪紋等環節,再採用“封罐”、“熏煙”、“滲碳”工藝,經十余天燒制才能收官,每一件陶器的器形差異與變化的掌控全憑制陶藝人的感覺與經驗。
儘管已經引進了粉碎機等機器設備,但白瑪群加仍然使用傳統的方式篩取泥料,“先輩們流傳數千年的技藝和秘方,不敢亂來”。為全面恢復囊謙藏黑陶的傳承,白瑪群加於2006年成立了藏族民間黑陶工藝公司,打破傳統教授方式,在保護、傳承制陶手藝的同時,帶動當地牧民學習手工技藝,增加其收入。
“目前,通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項資金扶持,經我們阿久家族整理保護的藏黑陶品種已由原先的13個增加到了105個,且每個品種都申請了外觀設計國家專利”。
白瑪群加回憶,從一開始租地、扎帳篷從事黑陶加工,到發展至今擁有600平方米的加工車間、117名員工。“學徒經過簡單培訓後便可以拿到每月600元(人民幣)的生活補貼,最高的每個月可以拿到6000元報酬。”
24歲的尼瑪扎西從事黑陶製作已經有近10年時間,現在是廠裏最好的技工,按照産量,他每月能掙近4000元工資,“有了這份工作很滿意”。
目前囊謙藏黑陶已銷至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基地年銷售産品100多種、2000余件。2014年11月,白瑪群加又註冊成立囊謙藏黑陶文化研究開發有限公司。
“每一件藏黑陶,都可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囊謙藏黑陶在我們這輩人手裏開始‘復活’,做好這些不僅是義務,更是一種修行。”白瑪群加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