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開春,一部現實主義農村題材電視劇吸引了觀眾的眼球。根據著名作家路遙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平凡的世界》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正在各大電視臺熱播,引發了各方關注和熱議。該劇川籍導演毛衛寧直言,如果僅僅是為了收視率不會選擇拍此劇,“對於這部巨著而言,被人永遠銘記談論,而不是被遺忘在某個角落,才是它應有的命運。”他也希望經典能影響當下的年輕人。“讓少安少平和今天觀眾做一個對比,要讓他們感受到人物身上所存在著一種執著。 ”
改編
忠實原著,重溫經典
《平凡的世界》曾在1989年改編成14集的同名短劇,時隔26年,耗時7年、投資1.2億元的新版電視劇版《平凡的世界》再次登上電視熒幕。毛衛寧表示,此次算是對經典的“二次翻拍”,而這次翻拍也是對電視改編名著的一次思考。“我認為名著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次翻拍,這是重現這個年代對當年的經典的一種理解。我們更強調的是這部書的精神作用的藝術再現,讓這本對我們60後70後影響很大的書,能夠影響到80後和90後。”
作為茅盾文學獎名著改編成劇,無論是外在的情景搭建還是內核精神的表達都面臨著巨大壓力,許多原著迷都抱著期待且懷疑的態度來審視該電視劇的製作。在巨大壓力下,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唯有對每個細節都完美把控才能極致還原原著韻味。毛衛寧透露,無論怎麼改和創新,對原著的尊重是根本。從第一集開始,半山坡縣立高中、錯落的石窯洞,精確到路遙小説原著開篇“細濛濛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的特效畫面,均得到觀眾的認可。就連劇中田福軍家出現“冰峰汽水”,劇組也經過考證,陜西1953年就生産了這個著名的汽水品牌。毛衛寧説:“在還原時代氛圍上我們花費了較大的資金和精力,我們幾乎重建了戲裏的村莊和縣城,甚至重新修了一段鐵路和建了一段水壩,搭了一個被洪水淹沒的城市一角。”
表演
向張藝謀演《老井》學習
劇中集結老中青三代演員,尤其是王雷、佟麗婭、袁弘等年輕偶像派擔綱,也讓觀眾感嘆“最高顏值農村劇”,但也有不少網友擔憂,如此年輕的演員無法掌控路遙筆下人物的時代感與厚重感。對於質疑,佟麗婭笑言:“就當我們是農村偶像劇吧。”為了“田潤葉”,她不計片酬出演。而袁弘説:“我們應該是像水一樣,放到什麼容器裏面,就是什麼形狀。”以往的“貴公子”“嬌嬌女”,如何變身農村青年男女?毛衛寧的秘訣是讓他們向張藝謀演《老井》學習。
毛衛寧説:“我推薦他們看了《人生》和《老井》,尤其給他們談到了關於張藝謀演《老井》得東京電影節影帝的事。張藝謀作為一個非職業演員得影帝,他是用了特別真實的,身體力行地去塑造這個人物,包括真挑水、真幹活,甚至有場戲他演的角色餓了三天,他也真餓了三天,所以他的一切狀態都是真實的。”袁弘為演孫少平“餓瘦”了10公斤,毛衛寧還故意讓他在兩個組連軸轉。“我們有意識地讓他在這個組拍了一整天,然後讓他轉到另外一個組去拍一個通宵,他疲憊不堪,我覺得他跟少平那種賣體力活和四處攬工的狀態非常接近,我覺得他是真正地是用自己的身體去接近這個人物。當他每天生活在這種痛苦當中,在忍饑挨餓的過程當中,我覺得他能夠越來越接近於這個人物的內心。”
影響
拍攝時只想到了一個觀眾:路遙
《平凡的世界》被譽為“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千萬青年的不朽經典”,電視劇開播後,也有鐵桿書迷表示“不敢看電視劇”,因為害怕顛覆內心的“平凡世界”,同時也擔心電視劇會成為一部披著“平凡外衣”的偶像劇。對此毛衛寧表示理解,“拍攝過程中,我只想到了一個觀眾就是路遙,我一直在想如果他在的話,他會怎麼看、怎麼理解我做的改動和我的拍攝。”毛衛寧坦言,如果僅僅為了收視率他不會選擇去拍《平凡的世界》。“創作者在這部劇裏所收穫的不應該只是收視率,更重要的是口碑和水準。對這部巨著而言,被人永遠銘記談論,而不是被遺忘在某個角落,才是它應有的命運。”
電視劇熱播後,也引發了60後至90後觀眾廣泛熱議。潘石屹透露,在人生低潮時自己曾反覆閱讀《平凡的世界》,而這本書總能給他力量。他由衷感慨:“《平凡的世界》是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一部小説。小説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困難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你碰到的困難越大,考驗越艱巨,你的進步和成長會越大。”
快評>>>
冷遇與熱炒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最初遇冷,原因在於當時的文壇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滾滾而來,魔幻現實主義、意識流、象徵主義、黑色幽默等各種外來表現方式,如走馬燈一樣令人眼花繚亂,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過時論的言論甚囂塵上。但路遙耐住了寂寞,堅持用理想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以孫少平、孫少安兄弟等人的奮鬥,串聯起中國社會1975年初到1985年初十年間中國城鄉社會的巨大歷史性變遷,謳歌普通勞動者的情感、奮鬥與夢想。他説:“當別人用西式食具吃中國這盤菜的時候,我並不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飯而害臊……”
文學名著的影視化改編,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陷入尷尬的冷遇。不僅僅是改編的難度,更在於票房和收視率兩座大山。是否觀眾就只愛看婆媳劇、穿越劇?當不斷被翻拍古裝劇“雷聲滾滾”、當銀幕上的青春幼稚病慘不忍睹,經典文學的力量開始被市場重新審視。事實上,中國電影第五代的崛起,就離不開莫言、余華、蘇童等一批優秀作家的作品,而近年來引發觀眾最多共鳴的還是現實主義題材。於是我們欣慰地看到,厚重題材的純文學為我們的影視作品強筋健骨,《紅高粱》火爆熒屏,《白鹿原》《推拿》在柏林斬獲銀熊,《狼圖騰》獲央視新聞聯播點讚……市場的繁榮離不開各種類型作品的百花齊放,但唯有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才最能決定這個市場的高度和厚度。我們也希望這一波文學改編影視劇熱潮不停留于熱炒熱賣,而誕生出一部部經得起時間考驗、對得起原著的優秀影視作品。
本報記者 衛昕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