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總導演:《舌尖》為出鏡的每道食物都做三重設計

時間:2014年05月08日 14:36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開播以來,就陷入了故事多於美食的爭論中。相對於讓人垂涎的美食,《舌尖2》更加看重的是關係、人物。外媒甚至據此解讀出《舌尖2》背後有極強的愛國主義宣傳成分。一部紀錄片竟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好事還是壞事?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開播以來,就陷入了故事多於美食的爭論中。對此,總導演陳曉卿並不諱言,在前日晚舉行的《舌尖2》主創與北大師生交流會上,他説,“從第一季開始,我們確立的主題就決定了食物只是出發點,重點是食物與人之間的隱秘關係。”為了説明這個問題,他還舉了個例子,“比如筍這種食物,第一季展示是筍如何美味,第二季我想説的是最極致的美食只給最勤勞的人。”顯然相對於讓人垂涎的美食,《舌尖2》更加看重的是關係、人物。

  人物闖入鏡頭,我們不可能回避

  第四集《家常》中,以家常菜為主題至少有8個以上的段落都是在講人物故事,有陪著女兒在異鄉學琴的家庭主婦,考察女兒男朋友的糖水老爸,會做西瓜醬,想念異鄉兒女們的山東姥姥。“美食是不是少了點?”看片會後,有觀眾問分集導演鄧潔。“我也想問問觀眾們,你們是不是就是小時候愛吃西瓜醬,長大了一年才有機會回去一趟的外孫?”鄧潔反問。她介紹,故事中的老人其實就是自己朋友的外婆,一個人養大了自己的兒女,又開始撫養第三代,孫子在上海讀傳媒專業,老人完全不知道孫子做的是什麼,她現在一個人在農村裏待著。小輩人一年才回去一次,那是老人最開心的時候,“她開開心心地做西瓜醬,背後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期待,期待著兒女們回來和她相聚。當這樣一位老人撞進你鏡頭,難道你不記錄她嗎?”

  每道美食都有三重設計

  總導演陳曉卿表示,從《舌尖1》的時候,節目組確定的是人和食物的隱秘關係,“‘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但是如果你要交代清楚這個關係,你就必須接著往下聽,‘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婆媳之間的那種關係是我們關注的一個點,食物是我們的出發點,而食物背後蘊藏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這是我們特別想展現的。”

  他介紹,在表達美食上,《舌尖》為出鏡的每道食物都做了三重設計:“第一視覺設計,要拍出美味,要拍出製作過程的決定點;第二聽覺設計,中國菜和西方菜有一個特別大的不同,它有縮水過程,彈牙、黏牙、脆爽、糯,這些都需要聲音表達;第三,要有情緒設計,有喜氣洋洋的菜,也有傷感的菜,比如西瓜醬。”

  《舌尖》是具有國際表達的中國紀錄片

  因為《舌尖2》意在展示關係,對於《舌尖2》的解讀也異常豐富。近日有外媒解讀認為《舌尖2》背後有極強的愛國主義宣傳成分。對此,央視記錄頻道總監劉文認為,“這恰好印證了《舌尖2》具備了國際紀錄片所應有的特徵。在過去,我們所看到的中國紀錄片往往是主題先行、結論先行,在表達上相對主觀,有了很強的宣傳力,而在《舌尖2》所展現的美食背後,有的人看到了鄉愁,有的人看到了美食,有的人看到了親情,有的人也看到了家國情懷,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各自的解讀和觀點,這恰恰就是國際化紀錄片的特徵。”他透露《舌尖2》在一年前剛剛拍攝的時候,就已經取得22萬美元的銷售業績,很多的國家和地區還一度出現了多家機構爭購首播權的現象。“三年多來,大家看到的《超級工程》、《春晚》、《絲路》,包括《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等大概將近30多部央視原創節目,正在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流電視臺以及60多條國際航線中播出,目前我們已經和BBC、國家地理等8個最著名的機構合作……中國紀錄片正在慢慢加快國際化的腳步。”

  文/本報記者 祖薇

  文化旁白

  淚水多於口水,你認同嗎?

  如果説《舌尖1》的成功得益於成功在深夜吊起“沙發馬鈴薯們”的胃口,繼而通過片中人物打動了觀眾的心,那麼《舌尖2》引起的爭議和話題都是圍繞著口水和淚水的比例失調展開的。等待深夜開餐的舌尖迷在3集之後,突然發現看完舌尖淚水洶湧而口水寡淡。

  這種趨勢在即將開播的第四集《家常》中可能會更為突出。因為該片大篇幅表達的兩個故事基本都可以用“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為題,而美食更像是“友情客串”:學琴女孩的故事中,媽媽做紅燒肉的手藝是從鄰居處學來的——媽媽並非美食達人,做出的紅燒肉也沒有獨到之處;吃紅燒肉只是因為女兒正在長身體,需要能量——紅燒肉的出場沒有特別的理由;母女二人伴著柏遼茲的交響樂吃紅燒肉的情節很有趣,但吃貨們期待的紅燒肉如何美味卻被一帶而過。此後,鏡頭中母親哭泣著訴説,為了陪孩子求學5年不曾返家,“放棄了為人妻為人媳的責任”……這樣的故事固然映照當下且讓人心痛,但它出現在一個被所有人都“誤會”成為是美食的紀錄片中,是否有些偏題?

  隨後登場的新晉媽媽坐月子的故事也存在類似的“跑偏”。鏡頭下,小夫婦訴説對未出世孩子的美好期望,産房中陣痛9小時的準媽媽既辛苦又疲憊,孩子降生前夫婦雙方父母坐立不安、眼神焦慮,大段鋪陳後才轉入了正題。讓産婦補身體,公公婆婆做的是木瓜鯽魚湯,爸爸媽媽端出了魚腥草燉雞湯,兩道菜作用完全不同,木瓜鯽魚湯力在催奶,公公婆婆意在從産婦身上“榨取”乳汁,魚腥草燉雞湯力在傷口癒合,爸爸媽媽顯然更心疼的是女兒——《舌尖2》要表達的“人與食物”的隱秘關係在這個細節中表現得尤為筋道。不過,在看片時,這個細節並未讓觀眾同步領會,還是事後經總導演陳曉卿點撥下,觀眾才發出會心的笑聲。那麼,這樣“隱秘”的細節到底會被多少電視機前的觀眾領悟呢?

  《舌尖2》故事重於美食,陳曉卿未嘗沒有感受到這一點。在私下裏,他曾表示自己最喜歡的是第二集《心傳》,因為該集有風格,鏡頭語言好,但對於該集收視他並不樂觀,因為“片中沒有什麼解饞的東西”。為了滿足觀眾,節目組甚至緊急調整了第三集《時節》內容,加大了美食的比重。《家常》看片會後,他也表示,“片中還有兩處將被修改”,不過週二呈現的《家常》確實讓人感覺感動多於驚喜,淚水多過口水。

  也許這一切都是源自《家常》的難拍。食物是一日三餐司空見慣的,做法也是尋常百姓人人會做的,在如此大眾的題材中,尋找讓你靈魂顫抖的美味難上加難,由此,《家常》把動人之處放在了《舌尖2》更偏重講述的人物和關係上,不過,這種表達對於一路追捧《舌尖》而來的粉絲而言,他們會滿意嗎? 文/本報記者 祖薇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