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市民到大劇院參觀田世信雕塑展。
作為2014首屆天津曹禺國際戲劇節系列活動之一的“你好,靈魂?”——田世信雕塑作品展于上月在天津大劇院藝術長廊開展。一個月以來,展覽已成為大劇院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無論是描繪貴州風土人情的少數民族題材作品,還是以眾多歷史人物、文藝名家為表現題材的肖像作品,無一不展示著著名雕塑家田世信對雕塑藝術的獨到理解和可貴堅持,吸引了眾多天津市民前來參觀。日前,田世信在展覽現場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並結合展出作品暢談起自己的創作理念。
原生態展現少數民族生活
田世信1941年生於北京,1964年在北京藝術學院畢業後,他主動要求分配到貴州省支教,並在當地生活了25年。他的成名作《侗女》正是創作于這一時期。此次展出的《山路》《獵人》《苗女》《酒歌》等作品,均原生態地展現了少數民族生活的喜悅與艱辛,以真誠淳樸的情懷打動了參觀者。據他介紹,其中一部分展品還是他離開貴州多年後創作的,“貴州題材的作品可以説順手就來,因為太熟悉了,已經不用費太多心思構思。”他還表示:“曾經有人批評我塑造的形象不夠漂亮,但我采風見到的人們就是這樣。讓我按照批評者的期望把人物都塑造成美女,那是不可能的。”
按東方人臉譜創作“老子”
上世紀90年代,田世信逐漸將創作重心轉移到歷史人物肖像中。不過,在展覽現場,雖有《魯迅》《沈鈞儒》《齊白石》等栩栩如生的作品,也有《老子》《司馬遷》《朱耷》等令許多觀眾表示“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樣”的作品。田世信解釋説:“我們以前對歷史偉人的印象都是同一副面孔,那是錯誤的。《老子》我就是按照東方人‘平板子臉’創作的,如果塑造成西方人高鼻梁、深眼窩的樣子,那才是不對的。至於《司馬遷》和《朱耷》,我都參考了相關的肖像畫,尤其司馬遷曾經受過宮刑,我的作品裏他看上去可能像個老太太,我認為我做得很像。”田世信還主張以文化的視角去創作和理解作品,2012年,他在蘇州展出的一件老子“吐舌”雕像曾引起了廣泛爭論,他表示:“人們應該放下自卑的心理,以平和的心態去接受祖先的容貌。‘吐舌’正是老子以自己的牙舌為喻,告訴孔子剛柔並濟的道理。”
藝術家應該往前走
在公眾眼中,田世信以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和創作理念著稱,雕塑界泰斗錢紹武評價他的部分歷史人物題材作品“造型似乎頗為怪異,但那種忱摯、執著,那種巨大的精神力量都是實際的”,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也稱他是雕塑界“一位有著獨立個性的藝術家”。田世信自己則表示:“我們之所以被稱為藝術家,是因為我們沒有沿襲過去已經存在的那一套程式,不然就算作品再好,也只是一個優秀的匠人。藝術家要始終往前走,是應該去開墾處女地的。”
本報記者 翟志鵬 攝影 姚文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