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大同5月7日電 (胡健)記者7日從山西省大同市雲岡石窟研究院獲悉,來自浙江大學、北京建築大學、天津測繪院、大同勘察測繪院、北京則泰集團公司及雲岡石窟研究院等多方專家學者日前在雲岡石窟研究院共同探討了高浮雕石窟三維數字化過程的工作規範,有望今年年底編制形成一套完備的石窟寺數字化規範乃至中國的行業標準。
據了解,雲岡石窟現存主要洞窟45個,西部窟群包括第21至45窟,大多屬於北魏太和十八年(西元494年)以後的作品。其中第38窟北壁“橦倒伎樂”浮雕,是研究北魏百戲雜技的形象資料;第39窟中心五層塔柱,是研究北魏造塔的重要資料。本次編制三維數字化規範就將以雲岡石窟第38窟、第39窟為示範研究樣本。
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介紹説,作為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雲岡石窟,在雕刻內容、建築空間等方面的藝術成就令世人驚嘆,歷經千年的雲岡石窟傳承給當代人的使命即是將這種輝煌歷史遺存盡可能保存下來。“近年來雲岡石窟研究院為記錄、測繪石窟,進行了大規模的數字化工作。此次研討會旨在希望集結國內各方文物數字化優勢力量,共同制定出一套石窟寺三維數字化工作標準,從而形成一種可以在全國通行的規劃性做法。”張焯説。
據雲岡石窟研究院數字中心負責人寧波介紹,雲岡石窟的數字化工作方式多種多樣,三維鐳射掃描、數字近景攝影等方法都可滿足不同的記錄效果。如何整合各種手段和方式,從方案編制到實施過程再到最後成果,能形成一套通用的標準,無疑會對文物保護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研討會上,最終確定了編制本規範的具體工作計劃和安排,並現場簽訂了編制石窟寺三維數字化規範方案啟動協議。各參會單位表示,本次合作首先開啟了高浮雕石窟三維數字化規範,在未來還將逐步開展壁畫、古建築、遺址、墓葬等不同類型文物數字化規範工作,努力填補中國文物三維數字化規範編制工作的空白。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的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和平年間,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中華高浮雕石窟藝術寶庫,雲岡石窟與其他石窟寺相比,共性與特殊性兼備,在三維數字化的工作中具有典型的示範作用。(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