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在全國政協經濟、農業界別聯組會上,李克強總理以代表身份參加討論、審議,回憶起了自己的“知青”歲月。“當年我在安徽鳳陽插隊,當過生産隊的‘頭兒’,也當過大隊支部書記。”李克強説,“當時我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生産隊每個人的生産任務,這個人插秧、那個人挑擔子,都安排得無一遺漏。”
但即便是這樣,村裏人還是吃不飽。李克強回憶説,生産隊缺糧嚴重的時候,他甚至需要拿大隊的公章,給村裏的婦女兒童開“逃春荒”的證明。“結果呢,承包制一推開,生産隊基本不管了,農民自己種田,想種什麼、該種什麼,自己來謀劃,溫飽問題幾年內就解決了!”回想起當年,李克強連連感嘆,“過去30年的經驗證明,改革確實是最大的紅利,因為它調動了千千萬萬人的積極性,激發了市場的活力,也釋放了社會的創造力。”
這段回憶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也讓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産生了共鳴和感慨。
知青,是一個時代的産物,也是一個具有時代感的名詞。就在上週六,一場名為“與共和國同命運”的知青博物館全國巡展在濟南市博物館正式開幕。
週末兩天,濟南市博物館成為濟南的一個熱點,眾多中老年人,尤其是當年的知青涌進博物館,滿懷激動之情地觀看展覽,在每一件展品前都駐足仔細觀看,同當年的戰友交流、議論,重溫那段讓他們終身難忘的歲月。
隨著時光的流逝,漸行漸遠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已經成為歷史。但歷史不能忘記1700萬中國知青對開發建設祖國邊疆農村的偉大貢獻;不能忘記知識青年美好的追求在重重考驗的撞擊下放射出的耀眼的光輝;不能忘記來自各大城市知識青年的涌入,迅速改變了這些地區的閉塞環境,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文化資源、人生價值,跨越式改變了這些地區的文化生活和人的素質。這是知識青年貢獻中極為濃重的一筆,極大地加快了這些地區現代化的進程。改革開放後,中國知青帶著主人翁的責任感,以在艱苦環境中(煉出的堅強意志,克服重重困難,創業再創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中堅和棟樑。
本次展覽就是為紀念這一歷史,弘揚知青精神,為山東知青送來一份知青歷史文化大餐而特別舉辦的,也是知青博物館“與共和國同命運全國巡展”繼上海、北京、天津展後來到的第四個城市。展覽將於3月27日結束。
本次展覽由山東省中華文化促進會、濟南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中共黑河市委員會、黑河市人民政府主辦,黑龍江省文化廳指導,濟南市博物館、濟南五湖四海知青文化發展中心、知青博物館承辦。
本次展覽共分“共赴廣闊天地”、“譜寫閃光青春”、“浴火鳳凰”、“改革開放的中堅”、“終生不了情”五個部分,展出圖板160余幅,實物500余件。從多角度展示了中國1700萬知青擔負建設祖國邊疆農村的歷史責任,在紅土地、黃土地、黑土地、大草原、大戈壁戰天鬥地的光輝歷史,再現了廣大知青在改革開放征程中創造出的輝煌業績。
犁杖、簸箕、木箱、口琴……這些在如今的年輕人看來十分陌生的東西,在很多知青眼裏卻十分熟悉親切,這些展品都是曾經的知青捐贈給知青博物館的。還有圖版上那些黑白照片中的人和事,也吸引了很多參觀者的眼光,他們看著那一幅幅曾經熟悉、曾經經歷過的人和事,無不感慨萬千,很多人還流下了眼淚。
據知青博物館館長劉樹新介紹,黑河知青博物館有館藏文物3.3萬件、史料5000余冊,大部分為知青捐贈,本次來到濟南展出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辦這次巡展,是想還原歷史,知青的故事應該被銘記。”館長劉樹新説。本報記者 趙曉林
相關連結
知青
知青是知識青年的簡稱,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在中國,知青指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有很多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的總數的估計在約1200萬至1800萬之間。1979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知青問題的“六條”精神,隨後,大量知青通過各種途徑返城。
知青博物館
知青博物館位於黑龍江省黑河市,佔地10.5公頃,建築面積7100平方米,布展面積6400平方米,于2006年8月1日開工,2009年8月11日竣工開館,是經國家批准,中宣部確定內容的國內首座以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歷史為主題的大型展館。2010年,知青博物館被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批准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11年,中共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批准該館納入全國第三批中央免費開放博物館。2012年該館被授予“省級十大精品館”稱號,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邢燕子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