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80後90後未實現真正獨立:遇人生重大選擇全家上陣

時間:2014年02月25日 13:5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80後、90後本是剛出生就被貼上“自由”“獨立”標簽的新一代年輕人,但奇怪的是,他們升學時全家上陣,求職時全家上陣,到了相親時,還是全家上陣。面對這樣的全家上陣,有人依賴,有人苦惱,有人習以為常,有人一肚子委屈。

  如何解決現階段的這種矛盾?從長遠看,家長應該從小給孩子做一套包括觀念和技能的獨立性訓練。在人生大大小小的選擇上,家長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宏觀的意見,而不是從穿衣到吃飯的細節。而孩子也不該只有獨立的價值觀,而應配上相應的技能。

  客觀上,越來越寬鬆的社會環境讓年輕人選擇的餘地和範圍越來越大;主觀上,越來越高的現代化水準影響了年輕人的價值觀。有問題的絕不是青年人,而是成人社會。要從發展的角度看待青年人,現在“大人們”的很多抱怨,過一段時間看,可能都是誤解。

  不管是否情願,80後、90後從一齣生就被打上了“獨立自主”的“出廠標簽”。

  社會説他們獨立,家長説他們獨立,他們大概也覺得自己很獨立。但有趣的是,當他們面臨升學、求職、相親等一個個重大人生選擇,需要作決定的關鍵時刻,卻往往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面對這樣的全家上陣,有人依賴,有人苦惱,有人習以為常,有人一肚子委屈。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爸爸宣言:最大的理想是做個優秀家長

  某機構曾做過一個調查,在高考前,超過八成的高三家長覺得壓力大,而感受到壓力的考生只有六成。高考,考的不僅是學生,更是家長。

  高建國的兒子2013年參加高考,去年春節一過完,他和妻子就開始研究各類院校往年的錄取分數錢,一本招生簡章成了夫妻倆每天的睡前讀物。他還計算出重點關注的幾所院校近5年來錄取分數線的平均值,作為參考。“我們知道這不一定有用,可忍不住去做。”

  高考前一個月,高建國不惜花大價錢在考點附近的酒店訂了一個房間,這類“高考房”十分搶手,去晚了還訂不到。考完試出了分,高建國還是沒能放鬆下來,他諮詢了兒子的老師、舅舅、阿姨、姑姑、叔叔,討論了整整一週,最終選定了幾個“性價比”最高的志願,小心翼翼地給兒子參考。兩個月後,當兒子揮舞著北京一所重點院校的通知書離家北上時,高建國心裏又咯噔一下:“大學參加什麼社團、報什麼二專業,我也得給他想想。”

  相比于高考,“小升初”更是考家長勝過考學生。曾有媒體報道,長沙的周先生為了讓女兒升入“名校”,召集了家族裏學歷最高的姑姑做外援,並召開家庭會議,花了整整一個國慶假期,為女兒做了一份簡歷。簡歷中,從女兒的照片、獎狀、證書,到學習成績、特長、才藝,都經過數輪篩選。聽説現在學校還特別看重家長的素質,於是周先生特地在簡歷中附上了自己的照片和獲獎證書,還加上一句爸爸宣言:“這輩子最大的理想是做個永遠的優秀家長。”

  對比當年自己一個人騎著自行車去高考,中午餓了就啃幾口隨身帶的乾糧,高建國説:“沒辦法,我只有一個孩子。”

  父母堅持將“最好的”東西提供給孩子

  在廣東2014屆高校畢業生招聘會上,停車場裏車滿為患,想找個車位都很難。這些車一部分是招聘單位的,更多的是陪孩子來應聘的家長的。有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後就在場外等著,而有的則代替孩子來投簡歷。雖然招聘單位一再聲明“父母陪聘的人一般不會考慮”,但家長也理直氣壯:“孩子還小,我們幫著把把關。”

  畢業于南方一所大學的陳宇,父母一直想讓他在老家廣州從事金融行業,他卻時刻想要逃離。先是報考了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又申報了國家公務員在北京的職位,但這兩個機會都沒能成功,他最終到了上海一家銀行工作。“我在這兒沒有朋友,也沒有同學,可是有自由。”

  相似的故事也發生在鄰國日本。據日本《新華僑報》報道:“在東京上學的吉澤良太,父親要求他一定去當公務員或是投身金融業。老媽得知發展好又穩定的企業有招聘,就再三提醒他去報名。兩位老人甚至掌握了兒子的就業個人頁面賬號密碼,經常趁吉澤不在家的時候,打開電腦查看他的求職意向。吉澤為此很是苦惱。”

  報道中評論:“在日本,由於近年來少子化趨勢愈發嚴重,‘如何培養和造就下一代’成為全社會都極為重視的問題。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堅持將‘最好的’東西提供給孩子。受此慣性影響,不少家長堅持認為,當孩子即將邁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時,自然要給他們最週全的建議。”

  這樣的心態和中國的父母不謀而合。

  一定要結婚 哪怕為了外婆

  當父親説出“不管你和誰結婚,只要能儘快結就行”的那一刻,北京小夥兒牛小峰就知道,從大學畢業後開始的相親大業還只是個開始。儘管在過去的一年中,他保持著一個月一次的頻率,已經見了不下10個姑娘。介紹人有大姨、表哥、母親的朋友、父親的同事、樓下的鄰居……

  “我23周歲的時候,家裏人就説我虛歲25了。去年春節,我爸興高采烈地帶我去見媒人。”牛小峰説,“女方家長的同事是我父親的好友的愛人”,這層略顯複雜的關係,讓兩個不情不願的年輕人在父母的“押解”下坐到了一起。

  對牛小峰來説,相親是屢戰屢敗的無可奈何,而他的家人卻有著屢敗屢戰的韌性。父親對兒子的婚姻大事盡心盡力,各種類型的姑娘都介紹了一圈,只嘆兒子一個也沒看上。牛小峰説:“我覺得戀愛這事急不得,就得自己慢慢找,找到最合適的。但我爸説我太天真。”

  有人總結,今年春節,長輩與年輕人聊天的三大主題是“逼婚、催生、生二胎”。老家在浙江農村的28歲小夥兒徐蕭,過年期間把能推的親友聚會全部推掉,“不然每一頓飯都會變成相親會”。現在,他的相親名單中已經有了“舅舅介紹的村裏首富的女兒”、“老闆介紹的朋友的美貌外甥女”、“同學介紹的文藝范兒高中校友”……

  在北京的中山公園、龍潭湖公園,上海的人民公園等場所,時常有不少中老年人聚會,曾被外媒攝影師誤認為是一個人口市場。其實這個説法也沒錯,“相親角”就如同一個“兒女交易市場”——父母聚在一起,熱情而焦急地代替自己的孩子相親。

  在百度鍵入“相親+全家”的詞條組合,能得到503萬的搜索結果。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的相親網站,也拿“親情牌”大做廣告。每次看到“今年,我一定要結婚,哪怕為了外婆”的廣告語,徐蕭都會端起一杯水,默默地離開家人的視線。

  對青年人理解越多社會進步就越快

  為什麼帶著“獨立”標簽的一代人, 在人生的重大關口卻屢屢全家上陣?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所研究員沈傑。

  沈傑認為,“獨立一代”的説法是沒有問題的。客觀上,越來越寬鬆的社會環境讓年輕人選擇的餘地和範圍越來越大;主觀上,越來越高的現代化水準影響了年輕人的價值觀。“有一個調查,在重大問題上,你願意聽誰的意見?大部分年輕人説要聽自己的。”

  “獨生子女的天然特徵,一方面加劇了當下年輕人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也讓家長更不放心。”沈傑把年輕人遇到的問題歸納為兩個層面。第一是他們的價值觀與社會現實並不完全符合。中國社會一定意義上還不是一個現代社會,很多傳統的規則依然存在。一個人的事就是一個家族的事,這在農村表現得更為明顯。家人覺得對年輕人的“幫助”是一種關愛,也是一種投資,作為家族的一分子,家人幫助了你,也期望將來能得到你的回報。“價值觀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中國人現在還是把孩子看成自己的——説句不好聽的——‘財産’,包辦的不僅是婚姻,還有學業、工作。”

  第二是年輕人本身缺乏社會資本,通俗地説就是“關係”。比如找工作時,即便有名校學歷作為文化資本,但現實中往往還涉及有沒有“關係”的問題。此時,家長、親友作為社會資本的擁有者,能夠給年輕人提供幫助。“家長明確地知道這一點,顯然不會甘心讓自己的孩子輸給別人。”

  對大部分年輕人來説,這些略顯殘酷的現實並不能阻擋他們要獨立的呼聲。“上一代人的價值觀與現實比較統一,而這一代人發生了偏離,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一種進步。年輕人的價值觀比現實超前,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帶來社會環境的變化。”沈傑説。

  如何解決現階段的這種矛盾?沈傑認為,從長遠看,家長應該從小給孩子做一套包括觀念和技能的獨立性訓練。“在人生大大小小的選擇上,家長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宏觀的意見,而不是從穿衣到吃飯的細節。而孩子也不該只有獨立的價值觀,而應配上相應的技能,比如,知道和人發生矛盾怎麼溝通、心情不好怎麼改善。”

  對於現在已經遇到麻煩的家長,沈傑的建議是“相互協商”。“孩子的自主性越來越強,他們在大事上的主見是值得尊重的,可以通過協商和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如果硬要插手,反而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沈傑強調,有問題的絕不是青年人,而是成人社會。要從發展的角度看待青年人,現在“大人們”的很多抱怨,過一段時間看,可能都是誤解。“我對青年人充滿了信任,作為一代人來説,他們是不會錯的,永遠代表社會前進的方向。對他們理解越多,社會進步就越快。”記者 蔣肖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