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是産品的生命線,每一個有理想的出版人都會將圖書品質視做生命線。我們可以暢想:如果我們出版的圖書在幾百年後還能被擺在書架上,那是多麼值得欣慰的事!”2月14日,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在接受讀書報記者採訪時談到,“影響當代,傳之久遠”是出版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人民出版社評選本社“2013年度優秀學術著作”的根本原因。
2014年1月,人民出版社經過學術專家評審委員會的嚴格評審,評出10本本社年度優秀學術著作,《歐洲形成中的亞洲》、《公羊學發展史》、《講述中國歷史》(上、下)、《金岳霖全集》、《新經濟政策的俄國》、《俄國文學史》(上、下)、《精神現象學》、《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加拿大華僑移民史》、《英國的新馬克思主義》名列其中。在出版業名目繁多的各種獎項中,人民出版社的自身的學術評選對於編者和作者來説,是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該社全年出書一千多冊,何以單獎學術著作?
“學術是文化的集中體現,高品質的學術研究,是實現文化強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品質的學術出版,在促進、繁榮學術研究,傳播學術成果方面具有難以替代的作用。大力出版學術精品力作是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途徑,也是出版社自身的立社強社之本。我們希望借此評獎提升人民社的學術著作品質和水準,激勵編輯潛心策劃、組織出版學術著作,凝聚優秀的學術作者隊伍。”黃書元告訴讀書報,人民社重建六十多年來,出版過很多名家大家的優秀著作,在社會上産生過重大影響。如今,年出書量由十年前的200多種增長到1300種,數量直線上升,學術品質卻不成正比,平庸的圖書佔很大比例。“通過評獎,可以檢閱一下自己,看看有多少好書真正得到了學術界和讀者的認同。”
評獎只是鼓勵編輯集中精力出版優秀學術著作的一項舉措,實際上,人民社對於圖書的內容品質常抓不懈,從編輯校對到印刷製作每個環節都是高標準、嚴要求。在人民社對編輯的考評標準中,並不鼓勵編輯出版多品種圖書,也沒有字數要求,相反,如果出書超過5種,每超出一本書將收取編輯個人5000元資源佔用費。因此,在人民社,任何人不會有“廣種薄收”的念頭,唯一的目標就是出精品、推好書。“中央把人民社列為出版業的排頭兵、領頭羊,我們的確在向這個目標努力,但還沒有達到理想的境界。我們的目標是人民版圖書要立得住,傳得久,學術專著能夠在學術界産生較大的影響,對學者、對社會、對文化積累有一定價值。”黃書元説,2013年,人民社圖書有兩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三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還有兩百多種圖書獲各種省部級獎項。但是他們對自己還不是很滿意。“我們的理想是,力爭每一本書都是精品。”
黃書元記得,1982年他剛剛邁入出版領域,當時出版社給責任編輯規定的編書任務是每年幾十萬字,編輯人員的任務無非一是對內容的選擇,二是加工,三是傳播。現在編輯人員動輒編輯上百萬字、上千萬字的書稿,怎麼可能做到精益求精?沒精力加工或加工不到位,編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很多已經出版的圖書甚至沒有經過編輯工序,這是不正常的,對出版業有百害而無一利。黃書元認為,2013年全國出版圖書40多萬種,如果砍掉一半,能保證留下的都是精品也足夠了。很多書只是出版印刷了,並沒有學術積累和市場價值。如果僅僅作為一種研究成果或許可以存在,但是作為圖書,起碼要有一定的讀者。相對於其他門類,學術類著作發行量和經濟效益不大,因此更需要鼓勵,而評選可以調動編輯人員的積極性,同時也將吸引更多的優秀作者,形成人民出版社高品質的作者隊伍。
據悉,人民出版社設立學術著作獎勵專項基金,評獎工作每年一次,對策劃、編輯有重大影響學術著作的相關人員或部門,還將設立特殊貢獻獎。
(記者舒晉瑜)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