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自出版:改變的是閱讀方式不是閱讀

時間:2014年02月21日 10:17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有了iPad、kindle等手持閱讀終端,任何寫作者都可將文字作品直接放入閱讀器圖書商店出售。這種省略了圖書編輯、印刷等紙質化過程的“自出版” 已經形成一股熱潮,讓傳統出版業為之一驚。

  作家蔣方舟在1月份北京圖書訂貨會中信出版社舉辦的“數字閱讀風向標”上曾對青閱讀記者舉出作家閻連科的一個故事,來隱喻人類閱讀發生的深刻變革,“閻連科老師有一次去香港的時候發現到處都買不到墨水,於是再去的時候就自己托運了兩瓶,結果墨水都碎了,還將衣服染了色。”蔣方舟覺得這是一則現代寓言,“今天如果還用以前的方式寫作,很難堅持下去,在新技術的影響下,單個的抵抗是無效的。”

  電子書、自出版和紙質書都是為閱讀提供了多一種可能而已,我們更推崇的是一種閱讀習慣,是一種深度的結構化的閱讀,或者是享受讀的內容這件事本身。既然以讀為貴,用什麼東西去讀其實不是那麼重要,方式是自出版還是出版社出版也不重要,因為,真正流傳的是故事本身。

  電子出版的土壤醞釀了自出版

  從2013年開始,“壞男孩”一樣的電子書開始變好了。以往的電子書可謂劣跡斑斑,多是盜版或網路文學,錯字連篇、多有疏漏,內容以低俗居多,其山寨水準被真正的讀書人所不齒。但是,近年來亞馬遜中國以及其他數字平臺看到了電子書的遠景,開始精心打磨電子書,2013年,這種“教導”見了成效,而一旦大家能在智慧設備上找到好書,那麼,電子書低廉的價格就成為了巨大優勢,讓人們意欲拋下手中的紙質書。電子閱讀軟體“掌閱”副總裁賈生亭向青閱讀記者透露,其用戶目前已經突破了2億大關,達到了2.5億人。難怪亞馬遜中國數字內容總監姜峰將2013年視為數字閱讀的開啟之年。

  而很多出版社也開始嘗試同步出版電子書和紙質書,從而可以讓讀者第一時間得到電子版,中信出版社副社長許洋向青閱讀記者透露,2013年,中信的《向前一步》電子書和紙書同步上線,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在各渠道的銷售已經實現了3000多冊,成為繼《喬布斯傳》之後電子書單本銷售最高的圖書。而2013年,中信出版社電子書結算收入超過2000萬元,其中第四季度收入是第一季度的4倍。

  豆瓣讀書産品總監戴欽在接受青閱讀記者採訪時也認為,多方努力已經改變了讀者對於電子書的認識,從而讓更多讀者認可了數字閱讀。而出版商或作者在出版書籍時也已經意識到同步推出電子出版物的重要性。

  國內這種新的電子出版格局,如同一片土壤,開始培育出自出版的新品種,於是,草根作者們終於可以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登場了。

  自出版的表現像一個神童

  自出版像是一個神童,剛誕生落地就開始狂奔。據外媒統計,2012年,亞馬遜最暢銷圖書中有25%是自出版的作品。如今,在Kindle上排行前100名的暢銷書中,已有28種是作家自出版。

  而在國內,豆瓣讀書産品總監戴欽向青閱讀記者介紹,豆瓣閱讀在2011年11月啟動投稿系統,推出個人作品投稿售賣形式,也就是自出版。這些投稿作品以3萬到5萬字、定價0.99元至1.99元的短作品為主,豆瓣閱讀和作者按作品的銷售額進行三七分成,豆瓣獲得收入的3成。投稿作者只要提交自己出版過的作品或能代表自己寫作能力的作品,在獲得豆瓣作者資格認證後,即可在豆瓣閱讀發佈自己的作品。根據豆瓣閱讀提供的數據,截至2013年9月底,在售的個人作者作品達到了1355部。其中,丁小雲的兩部電子作品《論文藝女青年如何培養女王氣場》(定價1.99元)、《7天治愈拖延症》(定價5.00元)創造了最高銷售紀錄14萬元人民幣。

  這為那些有著寫作才華、作家夢想甚至強烈的表達慾望的寫手和作者們提供了一個具有誘惑力的信號——自出版平臺原來真的可以養活自己。雖然此前早有草根作者在起點中文網這樣的閱讀平臺上收穫名利,但豆瓣閱讀的自出版更加立體化,其主流內容、付費規則、平臺與作者之間的關係又是新一層的境界。

  自出版價格僅有紙質書的一成

  自出版電子書的定價只是傳統紙質圖書的10%,但它的優勢並不限於此。中文線上董事長兼總裁童之磊認為,自出版讓更多精品力作以最快的速度展現在了讀者面前,一些有價值或者小眾的作品不會因為出版商的主觀判斷而不得問世,營造了更加多元活潑的文化氛圍。而這個觀點已經在英美得到了印證,一些被出版社拒絕的草根依靠自出版名利雙收,知名作家不再是佔據排行榜的絕對力量。

  民間也對自出版抱有熱情,因為它可以省略出版社和編輯的這個中間環節,作者可以和讀者直接對話,每個人既是讀者的同時也有成為潛在的作者的可能性,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獲得更加自由、開放的表達自己的權利和機會。

  自出版自有一種規律

  其實,自出版給作家也會帶來明顯好處,因為出版環節的省略,寫作者的版稅可以高達70%,低版稅也能到35%,比當下大多數中國作家所拿的版稅高出很多。但是,目前自出版主要還是草根的狂歡,因為專業作家的繁文長篇與自出版的靈活性之間還有一點錯位,京東商城副總裁石濤表示,京東直接簽約了馮唐和蔡駿等一批作家,但因長篇不適合在手機客戶端上賣,所以要求這些作家寫一些短篇幅的東西,要可讀性強、娛樂性強,一篇最多2-3萬字,製作成電子書之後能在半個小時內讀完。也就是説,自出版主打的還是非作家作品,吸引的是越來越推崇“碎片化”閱讀的年輕人。

  由此來看,自出版與傳統圖書尚有一些差別,是要講求一些特定規律與技巧的。豆瓣讀書産品總監戴欽向青閱讀透露:“豆瓣上的自出版內容強調用戶體驗,因此要以短篇為主,三到五萬字,一兩個小時內可以讀完。當讀者的整塊閱讀時間變得越來越短,這種篇幅對讀者會更有價值。”

  而豆瓣的另一個新嘗試就是將圖書內容從一次性發佈改為“連載”,鼓勵作者邊寫邊連載同時還可以增加與讀者的線上互動,並將互動內容融入寫作之中。

  冷水潑向自出版

  自出版如此耀眼,但是,別忘記它還有另一面——既然寫作者要靠內容去拉攏閱讀者付費閱讀,那就必須要投讀者所好,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現一批沒有多少營養的垃圾作品。

  在一場名為“在數字時代寫作”的會議上,某出版社總裁對自出版進行了無情的抨擊:“絕大多數自出版圖書是可怕的、無可爭議的垃圾,對這個世界毫無意義。大量的自出版圖書推出後就遇到‘一片死寂’,但是,只要有千萬分之一的機會能夠成名,那麼作者們就還會去賭這麼一次。”

  而美國知名推理小説家蘇·格拉伕頓在給年輕作家的建議中提到,千萬不要自出版,因為這會讓你更懶惰——雖然像Kindle這樣的平臺能夠讓你很容易把一本書推向市場,但中間卻缺少了專業出版社的把關,本來他們可以幫你把邏輯梳理得更清楚,讓這本書閱讀起來更順暢。

  作家哈裏·馬科斯在一篇《自出版的問題》的文章裏寫道:“作家確實是寫得越多越頻繁,才能寫得越好。但如果我們寫得越多,卻並沒有意識到寫得很糟糕,那我們怎麼樣進步?”

  除了品質的陷阱外,自出版的“錢景”似乎也只是真正垂青了幾位“幸運兒”而已,大部分的作者都面臨著各種壓力。豆瓣閱讀自出版中銷量最高的作者丁小雲就表示,自出版平臺作者眾多,想引起讀者注意,勢必要注意行銷,這是個大麻煩,因為任何想要脫穎而出的書籍都要面臨行銷的海量工作。在這方面,大型出版商和已經有名望的作家要比普通作者更有優勢。而草根作者會陷入兩難,如果為了自己的書籍去竭力吆喝,這無疑會分散精力;但如果只顧埋頭寫作,那麼,難免會出現酒香藏于深巷中不被聞知的尷尬。

  丁小雲還透露,現階段電子書出版的稿費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有一些小有名氣的作家,在微博上稱他們在豆瓣閱讀上一個月的稿費收入還不到100元,所以,這個市場沒有看上去那麼美好。

  真正流傳的是故事本身

  咄咄逼人的自出版與持重的傳統出版業似乎在進行一場現代與古典的激烈角力。但是,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由於我國的出版政策等原因,自出版的發展不會像英美那樣繁盛,目前對傳統出版業也不會造成猛烈衝擊,因此在時間上,傳統出版業還有一段緩衝期。

  而除了對立關係,自出版與傳統出版業之間也有第三種可能,那便是相融互補。因為自出版並不意味著出版社要從此全身隱退。在“多看閱讀”副總裁胡曉東看來,出版社在數字出版各個環節中必不可缺,“無論是數字出版還是自出版,根本目的是要提升內容的活力,同時不能降低內容品質。我們需要通過出版社完善的審核機制,專業的編輯力量,以保證內容的穩定性。”

  而那些習慣了與紙筆打交道、將自己創作的作品交由傳統出版社的作家們有朝一日也可以通過自出版的方式偶爾走出書齋,與網路上的讀者更多地接觸,沾沾地氣。

  在接受青閱讀記者採訪時,亞馬遜數字內容總監姜峰認為,電子書、自出版和紙質書都是為閱讀提供了多一種可能而已,“我們更推崇的是一種閱讀習慣,是一種深度的結構化的閱讀,或者是享受讀的內容這件事本身。既然以‘讀’為貴,用什麼東西去讀其實不是那麼重要,方式是自出版還是出版社出版也不重要,因為,真正流傳的是故事本身。”

  作家馮唐的鎮定代表了很多作家的心態,他認為電子閱讀的比例會有一定增加,但什麼潮流都不會影響到他的寫作,內容創作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方式。

  文/本報記者 張嘉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