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雛鳳清于老鳳聲

2016年12月13日 08:13:15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憑藉譯作《刺槐樹》,華東師範大學80後講師金桔芳日前成為第八屆傅雷翻譯出版獎文學類獎項得主。2015年,在這個法語翻譯界舉足輕重的評選中,就有8位70後、80後進入候選名單,佔到所有入圍者的一大半,而最終的獲獎者是不滿40歲的周小珊。

  回望百餘年來的中國翻譯史,從林紓、嚴復,到傅雷、朱生豪,從許淵衝、草嬰,到柳鳴九、楊武能,一代又一代翻譯家薪盡火傳,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學經典呈現在中國讀者面前。如今,新一代的青年翻譯家已經嶄露頭角,為文學經典注入了新的中國元素。

  嶄露頭角

  2011年,隨著馬爾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獨》中譯本由新經典文化公司出品,此書譯者、北京大學西語系教師範曄一時間成為文化界的焦點人物。在驚喜的同時,人們也不免疑慮:這位34歲的年輕人是否有能力來翻譯這樣一部複雜的作品?不久之後,各界的好評紛至遝來。5年過去了,范曄翻譯的《百年孤獨》至今仍佔據著各大圖書銷售排行榜的前列。

  在新經典文化外國文學事業部總編輯黎遙看來,從整體上看,青年譯者和老一代翻譯家的外語水準相差不大,而他們對現代漢語的掌握顯得更為純熟。比如,過去有些譯者為了翻譯西方語言中的從句,不得不插入很多破折號,雖然説不上是錯誤,但會使句子變得零亂。青年譯者在處理這類句子時會更從容,譯文更符合漢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在新經典文化的譯者隊伍中,雖然也有一些水準很高的老先生,但中青年譯者已經成為主力。像范曄這樣有才華的中青年譯者其實還有很多,之所以有些人的名氣還不大,只不過是因為他們還沒‘老’。”黎遙認為,譯作成為經典需要通過時間的淘洗、沉澱,翻譯家被認可往往也需要時間的積累,“有些作品其實翻譯得非常好,但是沉澱還不夠。或許二三十年之後,大家回過頭來看,才會重新發現這些譯本。”

  從2010年主辦“《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開始,商務印書館《英語世界》雜誌就把“探尋翻譯之星”作為活動的一個宗旨。幾年下來,《英語世界》主編邢三洲發現,優秀的譯者其實不一定都來自大城市或者傳統的外語院校,在一些小城市和非專業外語院校同樣有不少翻譯人才。2015年,阜陽師範學院青年教師姚強獲得英譯漢組一等獎。河南平頂山的自由譯者孟潔冰、中國農業大學的青年教師郝福合不僅在大賽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此後又應雜誌社的邀請試譯了一些其他稿件,同樣表現出非常好的翻譯水準。

  “現在的青年翻譯群體,大體還是非常上進、非常有熱情的。文學翻譯稿酬低,投身其中的大多數人是憑藉對文學的興趣和熱愛,沒有這個打底,這件需要甘坐冷板凳的事也堅持不下來。”《外國文藝》雜誌執行副主編李玉瑤如此評價。

  再接再厲

  幾天前,上海翻譯家協會、《外國文藝》雜誌承辦的第十三屆“滬江杯”翻譯競賽公佈了獲獎名單。和前幾屆一樣,英譯漢、德譯漢兩個組別的一等獎都付之闕如。

  “我們有五位終審專家評委,評分出來之後大家總會為給不給一等獎而糾結。但翻譯,特別是文學翻譯確實是無底洞,總有不斷提升的空間,總存在各種改進的可能,一個詞一個句子也會出現不同的理解,所以評委老師無法輕易給出。”李玉瑤介紹,為了給青年譯者更多機會,“滬江杯”翻譯競賽將年齡設定為45歲以下。從參賽情況看,其實25歲到35歲這個年齡段是參賽最多,獲獎選手也最多的,但她也注意到年輕譯者的一些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可能在於他們也許自信得過了一點,要再多一些對翻譯的敬畏心。這是一趟處處是陷阱的旅程,風光旖旎卻也危機四伏,一不留神就會落坑。”

  李玉瑤説,有的句子看似好譯,其實可能是有出處的,“怕就怕作者悄無聲息地掉一下書袋,這考驗的就是知識面。翻譯想做好,不是語言好詞彙量多就夠,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學功底,還要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

  中國翻譯協會主辦的韓素英青年翻譯獎競賽同樣把參賽者的年齡限定在45歲以下。審讀過所有第28屆競賽的全部英譯漢組參賽譯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華文、副教授朱一凡既為青年譯者所表現出的整體水準而振奮,但也因有些漏譯、誤譯等不夠謹慎的翻譯態度而遺憾。

  “此次的參賽譯文在大意的把控上都較為準確,但具體字詞的理解、拿捏卻小錯頻現。”他們建議,“青年譯者要繼續成長應當給自己‘先定個小目標’,從字、詞、標點這些小處抓起,多琢磨,勤思考,才能有所進益。”

  (本報記者 杜羽)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