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四季訪書》書摘

2016年12月05日 08:24:04  來源:紅網綜合
字號:    

  古書展怪奇之旅

  多年來走訪英美的國際古書展,我發現展場內均不乏一般藏家耳熟能詳的珍本書,如15世紀的“搖籃本”(incunabula,泛指西方1501 年前非人工抄寫、以活字印刷製作的印刷品,如《古騰堡聖經》),16世紀哥白尼的《天體運作論》和維薩留斯的《人體構造》,17世紀莎士比亞劇本合集的對開本,18世紀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19世紀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以及馬克·吐溫的《湯姆曆險記》等,有些甚至還附有作者的簽名、題獻或藏書票。面對這類書固然會肅然起敬,但我不得不承認,參觀古書展最有趣、最難忘的事,往往是發現一些未曾聽過、見過之書,甚至一些讓人嘀咕“天知道怎麼會在此展出”的非書物件,並進一步獲悉它們的時空背景與背後隱藏的故事或象徵意義。

  加州國際古書展早期每年輪流在北方的舊金山(奇數年)與南方的洛杉磯(偶數年)舉辦,但幾年前南方展舉辦地已從洛杉磯轉換到鄰近的帕薩迪納老城,去年(2015 年)起北方展也因長期辦展之處進行重建,再加上舊金山租金

  高昂又尋覓不到合適之處,古書商協會決定把書展遷移到東灣的奧克蘭市。這個有別以往的新場地,也讓我經歷了一次新鮮又另類的怪奇古書展之旅。

  李斯特的髮絲

  書展上不少物件與書或文字的關聯性極低,乍看之下頗突兀。例如在專賣音樂相關書籍、手稿、樂譜、照片的書商Schubertiade Music &Arts 的攤位上,我看到一張人像畫的左下角壓了張泛黃的卡片和一小段頭髮,卡片上寫著“李斯特的髮絲,1884年由卡爾·拉奇蒙德(Carl Lachmund)取自他威瑪的家”,標價一萬兩千美元。李斯特就是那位著名的匈牙利鋼琴家與作曲家,拉奇蒙德是美國的音樂家,曾于1882年至1884年間到德國威瑪向李斯特拜師學藝,並寫了七百五十頁大師晚年的詳細教學日誌,這些記錄在他死後都存放在紐約市公共圖書館,並於1995年由後人編輯出版。書商鑒定卡片上的字跡為拉奇蒙德所寫,至於這髮絲是否真的來自李斯特,大概只有通過DNA 的鑒定了。

  根據史料記載,李斯特年輕時極富魅力,無論臺上臺下,都具有催眠的本領,所到之處總引起群眾莫名的騷動與狂喜,仰慕者爭相搶他的手帕和手套,甚至撕成了碎片還當作紀念品,有些女人企圖要他的髮絲,有些甚至隨身帶了瓶子去裝他的咖啡渣。同時期的德國詩人、散文家海涅就用了“李斯特狂熱”(lisztomania)來描述粉絲們為他如癡如醉的瘋狂現象,有些人因此把他比擬成19世紀的貓王。

  人皮裝訂書

  當我來到失去的地平線書店(Lost Horizon Bookstore)的攤位,書商向我展示了一冊頗雅致的小書《死神之舞》,1892年在倫敦出版。內頁附有細緻的木刻版畫,精裝本的封面與封底裹著深黑色的摩洛哥皮革,其中鑲嵌著約1.5釐米寬的膚色皮革內框條紋,並壓了幾個燙金圖飾點綴。當我撫摸那泛著光澤、平滑溫潤的書封時,書商對我説,他分析那膚色皮革條紋是人皮!據他所知,19世紀末,以人皮裝訂死亡主題的書並不罕見。頓時我的雙手微微顫抖,腦中不禁想起影片《沉默的羔羊》中那位為取其大面積的皮膚裁製成衣服而專殺豐滿女人的變態殺手。根據報道,西方在17世紀即有用人皮裝訂書的案例,印象中早年曾在某博物館的展示櫃中隔著玻璃瞧過。人皮的來源不一,有些是來自醫院病人的截肢或未經認領的屍體,有些來自死刑犯,還有些是生者在死前同意提供的,據聞有位仰慕法國天文學家與科普作家弗拉馬利翁(Nicolas Camille Flammarion)的女粉絲,就曾貢獻她的皮膚裝訂弗拉馬利翁1877年的著作Lesterres du ciel。有些人皮書則具有警誡的目的,如1828 年英國薩福克郡(Suffolk)一樁知名的情殺案,殺人犯威廉·考德(William Corder)被判絞刑,據報道他的屍體次日就被一群學生與醫生肢解,一本記載全案的書後來以他的皮膚裝訂,這本書連同他的頭皮都在薩福克郡的博物館展出。

  單靠肉眼,其實很難辨別人皮裝訂的真偽。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圖書館有本17世紀初的書,自1946年入館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人皮裝訂,主要是書上有一頁手寫的敘述,説明此書是用人皮裝訂的,結果2014年修復時科學家用先進的科技分析鑒定,發現根本不是人皮,而是羊皮!但在同校的霍頓圖書館(Houghton Library)則鑒定出一本書百分之九十九是人皮裝訂,之所以不能百分之百打包票,是因為不排除可能來自其他靈長類的動物。

  人皮書也常讓人聯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任意拿猶太人與異議分子的身體、屍體做實驗或解剖的暴行,傳聞有些人皮還被做成燈罩。由於這些聯想,現今一般擁有人皮書的圖書館與藏家都頗為低調,但有位書友反問,若人皮的來源真是死者自願捐贈,有何不可?尤其人不免一死,臭皮囊終將化為灰燼,能轉化成書籍的一部分,與愛書人肌膚相親,豈非一樁美事?只不過人皮的主人是否心甘情願,多半少有記錄,也難以考證。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