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檳榔樹下的臺灣來客

2016年12月22日 13:07: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海南保亭12月21日電 題:檳榔樹下的臺灣來客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不遠處海風輕拂,掠過檳榔樹林,樹下的黎族婦女將一勺勺貝殼粉抹在撈葉上,腳邊藤籃裏盛著滿滿的檳榔。

  “在我們海南有個傳統,訂婚時,女婿要給丈母娘奉上一顆檳榔。”

  “我們臺灣也是啊。”

  黎族導遊黃桑桑在海南保亭的檳榔谷原住民文化旅遊區內向近日前來的兩岸記者“一帶一路”海南參訪團介紹當地檳榔的吃法。臺灣大成報社長黃義雄點頭道:“這裡的很多習俗和臺灣是一樣的,比如我們都偏愛吃生檳榔;稱長在樹榦上的檳榔花為‘半天筍’,還用它做成中藥。”

  臺灣今日新聞大陸新聞中心主任張先鵬在新北永和長大,父母從事檳榔批發生意,兒時放學常幫家裏“顧店”。在一家檳榔攤前,張先鵬又是錄影又是拍照,還讓店員放慢折撈葉、抹貝殼粉的動作,捕捉特寫。

  “吃法上還是略有不同的,在臺灣抹的是石灰粉,而且還會將檳榔切開放進一小粒瓜瓣。”他一面將檳榔放進嘴裏,一面仔細地比較説,臺灣的檳榔個頭要更小,勁兒卻更大,在嘴裏嚼開後暈眩感上來得快。“不過,在熱帶地方吃檳榔,提神、祛濕的功效是一樣。酷愛的人,牙齒也都會變成紅紫色。”

  海南是黎族世居地,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大陸有黎族近128萬人,其中海南省佔94%。在黃義雄看來,海南不僅在吃檳榔上與臺灣有著相似的風俗,兩地少數民族的習俗也十分相近。看到檳榔谷裏的黎族原始村落保護地介紹,婦女以在臉上刻紋身為美,他説,臺灣中部的泰雅族群和東部的阿美族群也是這樣,女性臉部的紋飾成“V”字型,紋身的複雜程度代表著她們在部落裏的身份地位。

  中共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委員會常委文振雄告訴中新社記者,自2001年起,每年3月3日的保亭嬉水節都邀請臺灣的少數民族民眾前來參觀。2011年,國務院臺辦批准在此成立了海峽兩岸交流基地,2012年正式掛牌,這裡也成為大陸唯一以少數民族交往為主題的兩岸交流基地。

  海南省曾召集兩岸民族學學者研討,並從出土文物、生活習慣等方面得出結論,臺灣的布農族群、阿美族群、排灣族群等和海南的黎族祖先都是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浙江的河姆渡人後裔。通過15年的交流,兩地少數民族也已基本達成“祖先是一家人”的共識。文振雄説,除了嬉水節,交流基地還相繼承辦了每年一次的“兩岸詩會”、“兩岸筆會”。前者今年首次移師臺灣高雄,于數天前閉幕。

  檳榔谷文化旅遊區已經迎來送往數十批臺灣少數民族客人,導遊黃桑桑説,聽他們介紹,在臺灣也有個大型的少數民族主題公園九族文化村,展現臺灣少數民族的文化。“一些客人説,羨慕我們以某一個少數民族為主題打造景區。”

  文振雄回憶説,很多年前建造檳榔谷,也受到過臺灣九族文化村的啟發,以旅遊業來帶動少數民族文化的推廣。“但他們承擔這方面工作的主要是民間社團,在持續性上會受制約。我們是官方和企業聯合開發旅遊區,對開發土地原居民的搬遷、補償、就業、養老會有系統的安排。”

  端起黎族的小米酒一飲而盡,黃義雄感嘆,海南是除福建之外,又一個讓臺灣人倍感親切的地方,這裡的飲食、氣候、風俗與臺灣相近,很像他印象裏兒時的臺灣。(完)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