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被譽為臺灣“童書皇后”的管家琪帶著兩個孩子來到大陸。家族故事與孩子們的返鄉經歷在管家琪的心中積累、沉澱、發酵,最終創作出兩岸首部“小臺胞”題材的童書——《追尋》背後的故事
眼淚掉在兒子臉上
上世紀60年代,管家琪在臺北出生。學生時期,在每一個階段入學的時候,學生資料卡“籍貫”這一欄,她填的都是“江蘇鹽城”。在她32歲之前,每當有人問“你是哪人”的時候,她都理所當然地回答“我是江蘇人”,因為她的父親是鹽城人。小時候,同學中有人説“我是浙江人”、“我是福建人”、“我是山東人”……幾乎各省都有。管家琪告訴記者,像她這樣的人在臺灣一直被稱為“外省人”,而她就是“外省人第二代”,他們的父輩都是在1949年左右從大陸去臺灣的。
1987年底,臺灣當局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當時新聞裏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白髮蒼蒼的老者在面對親人時抱頭痛哭的畫面,儘管只是“外省人第二代”,但管家琪還是感同身受,常常是一邊抱著兒子看電視一邊哭,眼淚就“吧嗒、吧嗒”落在兒子的臉上。
1992年春天,管家琪參加臺灣一個兒童作家訪問團來到北京和天津,這是她第一次踏上大陸的土地。此後,隨著兩岸交往的日益頻繁,管家琪受邀回到大陸的機會越來越多。“大氣!看不完!”走過大陸的山山水水,每次回臺灣,管家琪都喜歡跟朋友這樣形容大陸。
不久,管家琪的家人陸續移民美國。已憑藉一系列作品成為“童書皇后”的管家琪覺得自己還是離不開華文環境,但家人的遠去也讓她心生離意。最終,她決定移居大陸,並選擇了自己的老家江蘇的省會南京,與她同行的還有兩個正在讀小學和初中的兒子。
從墾丁到西衝
除了重新學習簡體字,認識新朋友,兩個兒子在學校並沒有太大的不適應,唯一不太能接受的就是食堂裏常常不排隊的現象。不過,這一點管家琪並沒有直接寫進書裏,而是借由《追尋》主人公小臺胞小荷來委婉地寫道:“來大陸之後,小荷好像忽然有了一種使命感,總希望能夠讓大陸同胞知道臺灣其實蠻不錯的。比方説,在臺灣大家都會自動排隊,很有次序,就算是尖峰時間也不用著急,因為大家都在排隊,心情還是輕鬆的。”
在大陸待了很長一段時間,管家琪一直想寫一個關於兩岸的故事,卻始終沒找到感覺。幾年前,她到了位於深圳大鵬半島最南端的旅遊地西衝,這個在管家琪眼裏和臺灣墾丁像極了的地方讓她靈光乍現,多年積累的故事呼之欲出。管家琪認為,臺灣這幾年由於自我封閉,第二産業衰退,未來最有競爭力的應該是相對完善的服務業。因此,她便給小荷一家找了個工作,就是在西衝開民宿。
而小荷所在學校的原型則是管家琪在西衝去過的一所只有百來人的小學校,學校附近有一個馬場,校長甚至還曾設想與馬場合作,作為學生的課外活動基地。一所附近有沙灘、樹林還有騎馬場的學校成為小荷到大陸的海角樂園。不過,當管家琪第二次拜訪西衝時,這所小學已經撤點並校了。“大陸的變化實在太快了,有時給人天大的驚喜,有時又有趕不上變化的失落。”這是管家琪和兒子常常挂在嘴邊的話。
小説與人生
浙江雲和,這個有著童話一樣美麗名字的小城,雖然沒有宮崎駿的“天空之城”那麼奇幻,但小荷跟爺爺卻在這裡有一段不同尋常的奇境之旅。在爺爺尋訪胞弟少年時代的生活足跡時偶然發現,那位爺爺找了幾十年的弟弟,原來一直都生活在臺灣,而且距離爺爺家就幾千米的路程。
同胞兄弟,因時代變遷咫尺天涯。這個離奇的經歷其實確有其事。當時臺灣報紙上的一個新聞故事讓她印象深刻:王先生1949年來到臺灣,一落地就給大陸老家去過一封信,告知新住址,但遲遲沒有回音。許多年來,王先生一直不敢搬家,生怕錯過了家裏人的來信。直到開放探親,王先生迫不及待地趕回老家,老母親卻早已過世。更讓他不敢相信的是,根據親戚東拼西湊的資訊,他得知,原來唯一的胞弟也在同年去了臺灣,再一看親戚們給的地址,弟弟竟然就住在離自己不到500米的地方。兩兄弟相認後,妯娌倆竟然還認識,時常在菜市場遇到。
這個十幾年前看到的真人真事如今成了管家琪《追尋》系列的主線。爺爺尋找親人,父輩尋找安身立命的家園,小荷尋找心中的樂土,祖孫三代人的人生際遇,折射出兩岸數十年間的歷史變遷。
在《追尋》的序中,管家琪寫道:“我一直想寫一個關於兩岸情的故事,如果你覺得這個故事好像過於離奇,那麼我只能説,其實在我看過、聽過的許多關於兩岸同胞的真人真事的報道中,比我這個虛構的故事還要離奇的真是多到數不過來……兩岸問題説複雜好像很複雜,但説簡單其實也很簡單。我相信,只要保持持續友善的交流,一切紛紛擾擾都終將過去,因為‘情’才是解決一切問題最好的方式。”
(記者陳夢婕)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