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閩臺專家聚首福建泉州共話南音傳承與發展

時間:2014年03月03日 08: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社泉州3月2日電 題:閩臺專家聚首福建泉州共話南音傳承與發展

  作者 陳健 陳龍山

  “泉州南音保存著最傳統的古早味和五代的文化現象,在大部分閩南農村保存得很好,所以應重視鄉下南管藝人的發展。”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呂錘寬在“泉州南音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辦期間如是説。

  作為“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系列活動之一,“泉州南音國際學術研討會”1日—2日于福建泉州舉行,來自臺灣、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等海內外6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南音的彈唱技巧、南音的傳承與保護、南音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建言獻策,冀泉州南音能夠在國際上贏得更廣泛關注。

  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集唱、奏于一體,典雅優美、質韻深沉,是保存中國古代音樂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2009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論壇上,呂錘寬在《南管曲之文學性初論》一文中,從南管文本內容分類、題材及材料來源、寫作技巧和文本詮釋四個方面,探討南管曲詞文本各方面的特徵,借著與歷代戲曲文本比較,初步獲得南管曲吸收明代傳奇的資料,進而發現南管曲保存了古老南戲痕跡。

  呂教授分析説,南管以古典文學與閩南俗文學寫成的詞作,“既能體現普遍性的漢族傳統生活,又能表現閩南的文化生活。”他同時坦言,臺灣南管是17世紀從大陸傳播過去的,現今南管逐步趨於社會化和學術化,從南音館閣引入小學、國中、大學等。

  福建師範大學王耀華教授從南音的研究現狀認為,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大量專業音樂工作者投身南音樂學、南音史學理論的研究,“目前南音研究呈現了常態化、深入化、序列化。”

  王教授表示,今天南音的學術研究要傳承創新實踐相結合,應該著眼于研究“當代泉州文化中的當代南音”、“當代南音中所體現的當代泉州文化”是什麼。“要使得當代南音既是傳承南音的嫡系後代,又是南音創新的新生代。”

  作為海內外閩南人的鄉音,南音隨著閩南人外移,早已“聲揚臺灣寶島,譽滿客地南洋”,成為海外僑胞、臺港澳同胞維繫鄉情的精神紐帶,具有歷史考察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協同創新是研究南音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必由之路。”泉州師院副院長王珊指出,要在發展的現代資訊社會中結合泉州南音本身的藝術特點、歷史沉澱及生存土壤,制定科學可行的傳承與發展方案,“這是南音研究的一項緊迫發展戰略任務。”

  針對兩岸攜手傳承發展南音研究方面,呂錘寬在採訪中稱,“南管有一種‘家鄉情結’在其中。兩岸交流日漸頻繁,南管也在兩地常態化交流中起關鍵作用。”

  王耀華提倡兩岸要加強南音的合作交流,以多學科全方位研究出優秀的南音學術成果,共同提升兩岸南音的學術研究和傳承創新水準。

  此外,為期兩天的研討會還收錄了35篇兩岸南音研究學者的論文,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教授林珀姬、泉州師範南音學院尚晶和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蔡雅藝等人分別作《“今古相證”話“南音”》、《南音傳承發展與創新》和《再現南音唱腔藝術之美》等報告,對南音的歷史考察、藝術特色和南音的傳承與發展等方面深入研討。(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