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考古,從給文物“吹空調”開始
考古發掘方艙懸挂有發掘平臺 李迪攝
天冷了,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文物發掘現場的考古工作人員只需一鍵控溫,就能讓文物們在“空調房”內安穩地“入睡”。
這會兒,在被窩裏瑟瑟發抖的人估計要問:“這到底是什麼‘空調房’?”其實,它就是前段時間大火的三星堆“全透明”考古發掘方艙。
過去,針對新發掘的祭祀坑,考古工作人員一般會使用竹竿搭建圍欄將其“圈住”,發掘出來的文物也多半用紙包住,放進木質箱子運出去。如今,這些“粗糙”的手段早已被更加精細、高效、安全的操作所取代。
解鎖精細化考古
據了解,每個方艙裏都配備了整合發掘平臺,並設置有多功能考古作業系統,採用平行桁架、自動化載人系統等裝置,實現出土文物調運功能。
走進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保護大棚內,一眼便能看見一個個十數平方米的玻璃房子整齊排列。這些考古方發掘艙由鋼架和玻璃構成,方艙內還有縱橫的桁架,以及可升降的發掘小平臺,平臺底板開有40釐米見方的可蓋合操作口,便於非接觸式清理。
在現場,工作平臺像吊籃一樣將穿著防護服的考古人員放進坑內懸空作業,並隨時變換位置、方向和角度,儘量減少坑中文物和填土被發掘者污染的可能。方艙內的起重機也足以應付各類器物的提取工作。正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總工謝振斌所説:“(考古發掘方艙)不僅可以載人懸空清理易碎文物,還可以裝載文物出坑;既可以進行高光譜分析,也能開展三維掃描等資訊採集工作……”
“方艙內還有獨立的空調控制系統,能將方艙內溫度控制在20攝氏度到25攝氏度。這對於一些文物,比如象牙、絲綢等的現場提取和應急保護,具有重要作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王衝説,多功能考古作業系統主要包括方艙內環境控制系統和發掘系統。其中,發掘系統又分為資訊採集、操作平臺、分析平臺。
據王衝介紹,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人員可以把獲取到的文物資訊及時地輸入到系統中以便進一步分析。此外,在考古發掘現場保護大棚內還有一個環境監測系統,除了對方艙內溫度和空氣濕度進行監測外,還會對整個發掘現場土壤環境進行24小時實時監測,並將這些資訊上傳至手機端和電腦端,以便考古工作人員可以實時查詢。
目前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保護大棚內有4個考古發掘方艙,其中3個大面積的獨立祭祀坑各設有單獨考古發掘方艙,另外3個面積較小的祭祀坑“共用”一個大型考古發掘方艙。
為文物提供“一條龍”保護
在考古大棚內東北側,則是約150平方米、呈曲尺形佈局的考古發掘現場應急保護整合平臺,這個平臺包括了應急檢測分析室、有機質文物應急保護室、無機質文物應急保護室、微痕物應急保護室、文保工作室、考古工作室等,內置各種儀器設備。這些充滿科技元素的文保工作“小屋”與考古發掘方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發掘、保護工作體系。
在其中的應急監測分析室內,放置有用於現場檢測分析的攜帶型小型儀器,若是考古工作人員想要了解出土文物的材質或是獲取更多的資訊,就會在此進行檢測。
此外,針對不同材質的文物,考古工作人員會在有機質文物應急保護室和無機質文物應急保護室裏,分別進行保護處理。
“文物被提取後,會被安置在應急保護處理實驗室內,進行簡單觀察。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的文物殘破得比較厲害,已經看不出它的‘真面目’。考古工作人員就會利用攜帶型的X射線熒光儀進行現場無損檢測,以獲取文物的元素組成,並且通過文物的元素組成來推斷它大概是什麼材質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中心考古工作人員李思凡説。
同時,考古工作人員還會利用超景深三維顯微系統,對出土文物進行顯微觀察。“由於部分文物表面不平,普通顯微鏡只能聚焦到某一高度的文物表面。而超景深三維顯微系統的三維合成功能,可將一定高度範圍內的文物形貌合成一個三維模型。”李思凡説。李 迪 陳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