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如何用活用好弄堂裏的紅色資源

2021-03-23 08:11:00
來源:文匯報
字號

  如何用活用好弄堂裏的紅色資源,“貼隔壁”居民自製“紅色地圖”,當好專業講解員

  “帶著故事走一圈,感情就完全不一樣了”

  ■記者 王嘉旖 見習記者 王宛藝

  “咚咚咚……”黃浦區馬當路自忠路交叉口,沿街商鋪換了新租戶,黨員志願者余美寶照例敲開了門,將外墻保養的種種裝修規定一一道來。

  西成裏,一片見證了近百年曆史的石庫門里弄建築。居住於此的居民總會自豪地説,自己與中共一大會址“貼隔壁”。自豪以外,在此居住數十載的居民們有著最樸素的願望——期待紅色文脈能更好地融于城市風貌和日常生活之中,讓更多人能知曉、觸摸這一段段紅色過往。

  如何用活紅色資源、講活黨史故事? “貼隔壁”的居民們又能做些什麼?

  近日,《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草案)》立法意見徵詢會在新天地商圈黨群服務站開展。黃浦區人大代表、西成居委會主任戴瑾將居民們的聲音帶到了會場——“紅色遺跡遺址的保護有待完善,需要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住在‘貼隔壁’的居民更不能少”。

  退休黨員志願者:講黨史是件特別嚴肅的事情,一點差錯也不能有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幾乎是上海各條紅色旅遊線路的必到之處。在這條旅游動線裏,西成裏就被圈在其中。“隔著一條馬路就能到”的黃金地理位置,讓不少遊客總會不經意間經過這裡。

  事實上,西成裏的紅色點位頗有些“養在深閨人未識”。譬如,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發佈命令地點遺址就在社區內,因各種原因,承載紅色故事的物理空間已不復存在,目前遺址上僅是一塊“紀念銘牌”供人瞻仰。“這裡的紅色故事、紅色精神只能靠我們老居民來口口傳揚了!”

  戴瑾曾遇上不少專程來打卡的參觀者,但因為只見銘牌,幾乎待了不到一分鐘就走了。

  為此,居民區許多退休黨員自發組成了志願導覽隊伍。每次有遊客不經意逛進弄堂時,黨員志願者們就熱情地將過往的歷史娓娓道來。居民們都為這裡有這樣一段紅色歷史而自豪。

  戴瑾説,為了確保講解詞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居民志願者們還與相關文保單位定期溝通。一旦有新的內容變動,他們也會及時更正。“講黨史是一件特別嚴肅的事情,一點差錯也不能有的。”在黨員志願者的帶動下,弄堂裏的人氣漸漸旺了起來。不少中外遊客甚至根據網路點評找到了這裡,更多塵封的紅色歷史為人知曉。

  自製“紅色地圖”:紅色歷史不僅更直觀,也更有溫度

  黃浦區淮海中路街道僅1.41平方公里的轄區範圍內,密布著20余處紅色革命舊址、遺址,如中共一大會址、八路軍駐滬辦事處舊址等,紅色資源十分豐富。

  這兒不僅老建築多、老人多,老黨員更多。為了讓分散的紅色舊址連點成線,居民們主動向黨總支書記提議:能不能自製我們的“紅色地圖”?這樣一來,微線路能讓更多白領青年、中外遊客對紅色文化遺跡有更全景式的了解。

  來自淮海中路街道西成、孝和、復三、復四、復興居民區的居委會書記們一合計,由街道牽頭,一個“紅色地圖”計劃逐漸清晰。

  “我們五個居委會就先標記自己居民區周邊的點位,然後再將它們串聯起來。”復三居委主任徐招蘭指著手裏的“紅色地圖”説道,大家一接到繪製地圖的任務,積極性都特別高。

  最終進入“紅色地圖”的首批建築,不僅充分反映了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更融合了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的紅色基因,以手繪地圖的方式呈現——紅色歷史不僅更直觀,也更有溫度。

  去年7月,這份居民自製的“紅色地圖”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退休黨員志願者向途經的市民遊客講述老建築的紅色記憶。企業黨支部的青年黨員、居民區的新黨員,總會被熱情的黨員志願者拉著逛上一圈。“帶著故事走上一圈,這份感情就完全不一樣了。”徐招蘭笑著説。

  她表示,現階段的“紅色地圖”只選取了老百姓印象最深、情感最濃的紅色舊址,還有更多點位值得發掘保護,“隨著排摸的不斷深入,更多鮮為人知的紅色遺跡能夠被保護、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的金字招牌更加鮮亮”。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