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度已有,為何還要那張世遺憑證
2021-02-24 09:05:0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字號
申遺的最終價值是追求一個族群從歷史到現在所遺存的、維繫生存發展的有益文化經驗,從中延伸出文化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問題
申遺只是拿一張白紙黑字的認證嗎?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已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2022年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項目。在日前播出的綜藝《萬里走單騎》中,90後偶像馬伯騫與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就申遺發生觀點碰撞。在該節目裏,景邁山的原生態古茶林和文化體驗項目讓他們讚嘆,儘管申遺還在路上,但馬伯騫認為,“如果非得要白紙黑字的認證也行,但在我這兒已經成功了”。
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對遺産價值認同的提升,近年來,申遺頻頻引發社會思考和話題。申遺的價值和目的是什麼?上海是否該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産?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申遺遠比想像中難
申遺指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以某一地區的特殊遺産價值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産委員會申請加入世界遺産的行為,所申請的遺産包括自然遺産、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等。
在《萬里走單騎》中,單霽翔認為,申報世界遺産可以讓中國故事講出去,加深人們對遺産價值認知的過程,達成傳承保護的前瞻性認識。即便是在景邁山,村落和古茶林在過去十年裏一直遭受破壞,政府用了大量資金和政策,才使得當地村民慢慢認同這種傳承發展的觀念。但這也讓馬伯騫不解:既然故事已經在講,輸出文化價值的目的已經成功,為何還需要那張憑證?
有了“世界遺産”的光環,會增加當地知名度,對旅遊業有一定帶動作用。據相關文物保護專家介紹,山西平遙、湖南鳳凰、雲南麗江等地就是在申遺成功後迅速發展起了旅遊業。
儘管馬伯騫前日發長文表示,景邁山古茶林主要經濟來源是普洱茶,“在我這,它已經成功了,申遺的結果對它來説只是時間問題”,但實際上申遺遠比想像中難。據文物保護專家介紹,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明確,一個國家每年只能申請一個自然遺産和一個文化遺産,競爭激烈。中國每年都在積極申報,在名單篩選上也很謹慎,通過率一直很高。
華東師範大學非遺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認為,“在我這已經成功,就不用申遺”的觀念對申遺存在某種誤解。在他看來,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是在積極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也對發展中國民俗經濟和全人類共用優秀文化傳統有重要意義。“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它的文化可靠性和文化高度,值得大力支援。”
非遺沒有“搶注”一説
在日前舉辦的“上圖講座·非遺大課堂”上,文化和旅遊部原副部長項兆倫表示,非遺的申報與商標註冊、原産地標誌和專利申請等不一樣,沒有排他性,不問出處,不問最早出處,沒有“搶注”一説。“申遺的目的,是提高遺産的可見度,體現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力,並向國際社會宣示保護的責任和義務。”
隨著文化交融傳播,很多文化遺産由多個民族、多個地域共同享有。“在申報遺産時可以單獨申報,也可以聯合申報。比如蒙古長調是我們和蒙古國共同申報的,實現了文化共贏。”華東師範大學文藝民俗學博士生導師陳勤建認為,申遺的最終價值是追求一個族群從歷史到現在所遺存的、維繫生存發展的有益文化經驗,從中延伸出文化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問題。
和申報文化遺産、自然遺産的渠道不同,非遺每個國家一年只能申報兩項,但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可申報的選擇很多。2009年,中國一口氣申報了22個世界級非遺項目,包括書法、篆刻、剪紙等,但第二年又回到了一年只能申報2個非遺的狀態。
黃道婆、精武體育值得“申遺”
上海朱家角日前加入申報“江南水鄉古鎮”世界文化遺産的隊伍,該申報由蘇州牽頭。文物保護專家認為,水鄉古鎮很早就列入國家申遺預備名單,目前已經明確2022年申報景邁山,對於上海來説還有充分時間做各項準備工作,以達到統一申報標準。“和長三角其他古鎮聯合申報的機會難得,如果能夠成功,將實現上海世界文化遺産零的突破,對於上海整體旅遊宣傳都有意義。”
“上海應該對自身申遺工作投入更多重視。”陳勤建認為,上海地域較小,自然、文化資源存儲量有限,但在文化研究上具有優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就聯合長三角地區專家資源,做過吳語區民間文學、音樂的挖掘整理研究,為後來吳歌非遺申報奠定了基礎。由上海民協主辦的《中國民間文化》作為全國民間文學、民俗學、人類學研究的重要理論刊物,每期向國外發行近千冊,遺憾的是,該期刊已經于1998年停辦。“上海的城市文明中哪一方面具有世界性意義,需要加強研究和梳理,在這方面上海的理論優勢需要重新重視起來。”
田兆元認為,長三角地區文化遺産資源豐富,江蘇的雲錦、浙江的龍泉青瓷等都成功入選世界級非遺,但相比之下上海還沒有以自身為源頭的世界文化遺産。此前,黃道婆紀念館改陳竣工開館,田兆元提出,黃道婆的紡織技藝“衣被天下”,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穿衣問題,也對世界産生了很大的影響,由上海牽頭、聯合其他地方對黃道婆進行申遺,對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此外,上海的精武體育活動在世界多地都有分會,既是中華崛起、民族精神的承載,在當下也有帶動大眾增強體質、共同抗疫的實際意義,值得被納入申遺計劃中。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