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電影人共論“後疫情時代”之變聚焦行業發展“風向”
中新網西安10月13日電 (記者 張一辰)“很多影片在疫情期間積壓了,疫情後會有部分和疫情相關的作品問世,講醫療、講醫生的影片,經歷了疫情的生死考驗,我覺得影片內容也會更加真摯些。”面對“疫情之後中國電影會發生什麼樣變化”的問題,中國導演陸川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此間在西安舉行的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吸引了來自116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余部作品參加。中外電影界人士也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交流對話。
“即便在特殊時期,也希望能夠通過不同的方式,使人們感受到我們所拍攝影片的初衷和想法。”本次電影節的特別推薦人,義大利電影製片人保羅·德爾·布洛克認為,未來的電影能夠更有共情力,能夠更加考慮觀眾想要的東西,這可能將降低電影行業在“後疫情時代”所受到的衝擊。
受疫情影響,中國電影行業曾一度按下“暫停鍵”,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得到有效控制,“後疫情時代”電影行業的發展路徑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因為今年疫情的特殊情況,在拍攝影片《我和我的家鄉》裏的《最後一課》單元時,我沒有很多時間與演員進行長時間磨合以及整體訓練,所以找明星演員是比較快捷的方式,他們能夠非常快速地找到人物感覺,集結在一起,呈現群像的力量。”導演徐崢表示。
陜西省電影局局長王吉德在電影節期間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令整個電影市場和電影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7月20日低風險地區電影院開始有序恢復開放營業,中國電影市場逐漸走出寒冬。“十一”黃金周在電影院上座率不超過75%的情況下,將近1億的觀影人次,顯示了中國電影行業的修復能力和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中國電影要想全球化,應該吸引全球的人才,因此電影節變得非常重要。疫情後很多電影節都取消了,絲路電影節能堅持舉辦,是非常特殊且勇敢的事,證明我們堅持開放的心態,這一點特別重要。”陸川表示。(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