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還是熟悉的味道!《如果國寶會説話》口碑再創佳績

2020年06月23日 11:50:00來源:人民網

  劉婧婷

  “一縷靈動的微風吹過”,人們見到了“長安城裏最酷的小妞”……《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來時,還是“熟悉的味道”,口碑再創佳績,b站評分9.9,豆瓣評分9.5。

  近年來,《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説話》等紀錄片變身“網紅”,頻頻引發網友關注與熱議,這些紀錄片有的厚重大氣,有的短小精悍,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接受人民網文娛部記者採訪表示,不論歷史多麼厚重,也不論視頻長短,都可以用一種清新的方式讓講述變得親切起來,這比用宏大敘事講述“敬而遠之”的歷史更有效果。

  選文物是個“大學問”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翩若驚鴻的《洛神賦圖》

  翩若驚鴻的《洛神賦圖》、魏晉的“朋友圈”《蘭亭序》神龍本、風隨心動的敦煌飛天……《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共25集,每集5分鐘,文物涵蓋書法、繪畫、壁畫、畫像磚、雕塑、造像、金銀器、兵器、文書多個門類,多維度展示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的技藝、審美、文化與生活方式。

  談及選擇文物的標準,《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的總導演徐歡表示,選擇的文物要“形神兼備”。她表示,這些文物其實代表那個時代某個領域的最高水準,但是,又不僅限于某個領域,文明的交流互鑒也會在某些實用的器物上留下審美空間,而某些精美器物則具有卓越的實用功能。張同道認為,《如果國寶會説話》從文化的視角選擇了拍攝的文物,而不是從文物市場的角度,把文物作為中華文明傳承的一種符號與載體進行了考察。

  除了選文物,還要思考切入的角度、呈現的方式、文學表現方法、電視表現方法。即使,有些國寶人們已經很熟悉。但是,換個角度可能會有新發現。

  徐歡認為,越是重要的事物,人們往往越是意識不到它的存在,因為它已經深入大家的骨髓。每件國寶背後包含的資訊海量,永遠都有新鮮點。從這個角度來講,“熟悉的陌生化”並不難,就看如何去選擇與思考。

  技術助力國寶“活起來”

  永和九年,在會稽山上,見證王羲之揮毫寫就《蘭亭序》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如果國寶會説話》製作團隊通過大數據演算法模擬王羲之書法真跡,用動畫特效還原書寫場景,觀眾仿佛就在王羲之身邊,親眼見證激動人心的揮毫時刻。據悉,5分鐘的特效,製作團隊花了一年時間。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模擬王羲之書寫場景

  從《故宮》到《故宮100》,再到《如果國寶會説話》,這些紀錄片在技術層面持續探索、實踐,不斷推進“文物視覺化”的應用嘗試。《故宮》運用3D特效全方位展現故宮的場景,《故宮100》則引入了卡通動畫手段,豐富觀眾的觀看體驗,《如果國寶會説話》也運用了大量動畫表現漕運、馬車運糧和儲糧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還使用了8K技術,讓觀眾可以通過鏡頭無限貼近文物,帶來了令人驚嘆的、異質化的審美感受。

  “技術在紀錄片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對於國寶來説,通過特技把畫面的燈點了起來,讓人物眼睛亮了起來,沉睡的文物活了起來。很多時候這種展示比學者的介紹、評價更有力量。”張同道説。

  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副教授劉忠波認為,在文物紀錄片的傳播過程中,文物的數字化互動展示等影像手段應用層出不窮。這些影像傳播作品參與量、播放量的數據喜人,可見影像技術在文物紀錄片傳播方面具有的市場價值和發展潛力是相當可觀的。

  “接地氣”表達易“出圈”

  “1000年後的胖妹如我,看到那時的你,真是羨慕、嫉妒、愛”、“作為一個每天都在努力減肥的胖妹,我曾夢想生活在大唐”。《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通過現代胖妹的語調與視角,介紹了唐代胖妹的一生,帶出了當時的風物之美,這種別出心裁的對話方式,讓觀眾印象深刻。

  新媒體時代到來,紀錄片的視角越來越接近普通人,語言越來越接地氣、口語化,受到更多年輕觀眾的認可與喜愛。《故宮100》的解説採用了獨特的方法,比如用銅獅的口吻自述,生動、有趣;《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平民化的視角,展現了中國匠人的日常生活;《如果國寶會説話》用流行的話語、文案讓節目多次“破圈”。

  為了讓講述的文案直擊觀眾的心靈,徐歡曾介紹,《如果國寶會説話》片中一段的文案,好幾個人寫,寫了好多稿,花費很長的時間,文字必須簡潔、準確,又不能過於説明性,加入了現代人的情感、認知與判斷。

  “通過現代化的傳承探索實現藝術突破,以受年輕人喜愛的文化表達激發從創作者到觀眾群體的創新活力,可以使得更為廣泛的社會成員加入到助力傳統文化活化創新的隊伍中去。” 劉忠波告訴記者。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的更新講述的方式。正如張同道所言:“我們在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時,不要板著臉,用一些高大上的詞彙、沉重的語調去講述。不要把文物看成沉睡在博物館裏的啞巴,應該去激活它的生命,與它對話,找到文物背後文化的精靈。五千年文明原本就是生機勃勃的,充滿創造性的瞬間,充滿親切的時刻。”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