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進文物裏的“江南風景”

2020年06月08日 08:45:00來源:光明日報

  【藝境觀象】 

  “人人盡説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江南,一個千百年來讓中國人魂牽夢繞的名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是詩詞中的江南;“雲山柳岸”“煙嵐氣象”,是中國繪畫中的江南;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年度大展“春風千里——江南文化藝術展”,則用精心遴選的197件藝術品展現文物裏的江南風景。

  何處是江南?何以話江南?江南的精神是什麼?江南文化的源流在哪?文物是歷史的載體,隨著展覽次第呈現的江南風物,觀眾得以信步千年,推開一扇通往江南文化深處的窗,由此,也得以更清晰地理解長三角的文化性格,眺望新時代江南文化的新發展。

  解碼“江南故事”

  西元1691年,王翚和幾位內廷畫家著手繪製一組共12巨卷的清宮繪畫,詳細描繪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的全過程。這就是著名的《康熙南巡圖》,也是本次展覽開篇的第一件文物。康熙曾六次南巡,解決水患,肅清吏治,從而開啟康乾盛世。“江南如此多嬌,如今,我們仍然重江南、説江南,如同這個展覽。”此次展覽的內容策劃、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副研究館員谷嫻子説。

  江南文化不是無本之木。展出的文物中,年代最早者來自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其他絕大多數為東晉之後,尤其側重南宋及以後。在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基礎上,同時借展安徽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等15家文博單位的重要文物,涵蓋骨角器、玉石器、青銅器、陶瓷器、書畫、古籍、漆器、傢具、印章、竹木器、玻璃器等諸多門類,將江南歷史的源遠流長盡展眼底,也勾勒出江南文化發展的一條流動的時間線。

  江南文化最初的源頭是與河姆渡、馬家浜、崧澤、良渚等相連接的上古文化以及吳越文化,這是江南的本土文化。西元317年,晉室南渡。隨著“士族精神”“書生氣質”的注入,江南優雅轉身。南朝時,這裡成為文學中心,書法、繪畫、雕刻等俱有盛名。唐宋之際,江南社會完成了由尚勇到崇文的轉變。及至明清,公學、家學發達,藏書、讀書盛行,教育、文學、藝術等都走向高峰。以文秀典雅為底色,江南成為人們心中的天堂。

  展櫃一側,春秋戰國時期的吳王夫差鑒、越王者旨於睗劍泛著光澤,吳越爭霸的兵戈之聲猶在耳畔,不覺已立於宋拓《淳化閣帖》中王羲之《秋月帖》的飄逸氣韻中,“忽然秋月”之句令人心有慼慼。元代王冕《墨梅圖軸》的繁花密枝別開生面,明代徐渭《竹石牡丹圖軸》則以水墨淋漓,獨得天趣抒發。

  穿行于展廳中江南園林的漏窗花墻之間,步移景異,隨處相遇:一隻可啜飲、可吸飲的明代犀角雕荷葉螳螂杯,道出江南的典雅與精緻,一組活潑潑的彩繪浙江海寧皮影人,是布衣蔬食的江南日常裏的閒情偶寄。此次布展突破單一門類和時間脈絡,以江南文化的主題貫穿,每一件展品都是一片江南的景、一首江南的詩、一段江南往事。

  重讀“江南意象”

  元代畫家倪瓚浪跡江南山水,曾作《江南春》詞三首,在明清時期得到眾多畫家文人的追和,成為江南藝壇一大盛事,自此,“江南春”也成為中國山水畫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此次展覽便選取了一件上海博物館藏明代文徵明《江南春詞意圖卷》。木葉初碧,草長鶯飛,畫面淡雅秀潤,一片春日旖旎。卷後吳中文人爭相題和,有沈周、祝允明、唐寅、王寵、文彭等十數家題跋。

  在谷嫻子看來,文物裏的江南圖景是斑斕的,如今的“江南”二字很多時候已經超越地理區域概念,它更像是一個形容詞,象徵著溫潤、詩意、富庶等諸多美好。在對江南藝術品梳理的過程中,她看到了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的江南、安禮樂儀又曠達灑脫的江南、治平濟世與明德修身的江南,也看到了陽春白雪與市井浮生的江南、抱誠守真與海納百川的江南。展覽據此分為五大板塊,力求讓觀眾在欣賞藝術之美的同時,感受其間承載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江南是富饒與文明的,江南人安於禮、樂於儀,生活講究儀式感,江南人也是灑脫的,崇尚美與自由。借展自安徽省馬鞍山市三國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的《宮闈宴樂圖漆案》,被視為目前僅存的三國(裝飾)繪畫實物資料,向來以複製品示人,此次展出原物,極為難得。南朝《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拓片》等,則講述江南規範之外的寄託與通達。

  除了詩性,江南更有責任、思想與氣節。“清學開山之祖”顧炎武、“一代儒宗”錢大昕等眾家藏書、著書,彰顯明清江南的典籍豐富、學術精博。明代蔡世新《王陽明肖像圖軸》、明代倪元璐《行書五律詩軸》、清代惲壽平《花卉冊》、清代龔賢《江村圖卷》等則描摹出江南人物的價值追求與藝術修養。

  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熊月之認為,江南文化重視人、重視人的價值,重視人性自由發展,重視滿足普通百姓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崇實、重商、重民、精緻、開放,這是中國重視實用實效的實學精神的弘揚,是中國文化自身滋長出來的現代性。

  在文物中重讀“江南”,體味“江南意象”,便能理解:江南,不僅僅是一個地域概念,更是基於一定地域基礎上的文化共同體。正如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圖書館館長胡曉明所説,作為中國意象的“江南”,深深融合了南北中國的文化要義與精神嚮往,而不僅僅是一種地域文化。在今天,重新建構文化的江南,這是一代文化人的歷史使命。

  理解“江南精神”

  有意思的是,江南意象中的茶、荷花、杏花、梅花以及古寺、煙月、鐘聲,未必是江南特有的風物,一旦與江南聯繫,這些美好的東西就會好上加好。“江南之所以成為江南,正是有一個奇妙的人文機制。”胡曉明説,“自古以來,江南就是一個生産美、釋放美、傳播美、放大美的地方,‘江南’本身也被放大、被生産出來,成為一個美美與共的中國意象。”

  五代董源《夏山圖卷》中的幽情遠思、元代倪瓚《汀樹遙岑圖軸》裏的遼闊蕭疏、明代董其昌《棲霞寺詩意圖軸》的秀逸蒼潤,無不透著江南文人的雅意閒趣。其中,《夏山圖卷》極為珍貴,出於文物保護需要,僅展出一個月。明代繆瑞雲《顧繡竹石花鳥人物合冊》等再現的是江南人的匠心與巧思。對技藝的創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始終貫穿于不斷的文化整合過程中。

  開放、多元的文化基因也根植于江南文化。展品中,東晉墓出土的羅馬玻璃杯、伊斯蘭風格的藍色磨花玻璃舍利瓶明示了一個開放的江南。當長達12米的清代徐揚《姑蘇繁華圖卷》徐徐鋪展,躍然眼前的是一幅江南城鎮“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畫卷。畫中有各色人物1.2萬餘人,各類房屋建築2140余棟,各種商號招牌200余塊,涵蓋50多個手工行業。除了經營本地土産,店舖裏更多是來自外地的名産,不乏海外珍奇。

  展覽終章,以吳湖帆新古典主義山水《層岩積翠圖軸》、劉海粟取法西洋畫並結合傳統潑墨法的《青綠山水圖軸》、顏文樑運用印象派技法的油畫《黃浦江夜航圖》為收束,意味著古典江南所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開放、相容、創新中發展,走向多元和繁榮。

  2018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支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邁入嶄新階段。上海近年來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發掘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內涵。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告訴記者,此次江南文化藝術展自2018年6月開始立項籌備,是上海博物館首次利用館藏文物作為主要展品策劃的綜合性、主題性展覽,為此首次成立展覽籌委會,全館學術部門通力合作,聘請多位館外專家進行學術論證,共同呈現這場誠意滿滿的展覽。

  春風千里,行走江南。江南是剛健的、靈秀的,江南是深厚的、開放的。當我們走進文物裏的“江南風景”,便能讀懂江南的文化性格,也更能理解長三角共同的文化根脈。

  (本報記者 顏維琦)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