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網路文學 呼喚健康生態鏈

2020年05月15日 09:34: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對免費閱讀和付費閱讀的爭議值得深思

  網路文學,呼喚健康生態鏈

  近日閱文平臺發生版權風波,由於觸及版權保護以及商業模式、利益分成模式等痼疾,圍繞網路文學行業發展的討論很熱烈。此次風波會對行業産生哪些影響?以閱文為代表的網路文學平臺如何優化創作環境、升級商業模式?在網路文學行業面臨拐點之際,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IP全版權運營成主流

  網路文學20多年來一直在摸索中前進。近年,由於越來越多網路文學作品成功轉化為影視劇,並借助影視作品的熱播帶動付費閱讀的第二波熱潮,從而延伸出有聲、動漫、衍生品等不同形態的版權作品,網路文學IP的全版權運營模式逐漸成為主流趨勢。

  “中國文化創意産業正進入全新階段,把網路文學內容平臺和整個生態網路連接起來,基於優質的故事內容開發更多産品,是符合産業發展邏輯的。”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新階段會面臨新問題。全版權運營潮流,使版權及其相關經濟權利的轉讓問題近年來越發突出。“隨著內容提供者地位進一步提升,網路文學作品版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者對版權價值的認識在逐步提高。”鐵血讀書網知名作者“風卷紅旗”對記者説。

  針對此次版權風波中關於全版權運營的問題,中國作協網路文學研究院副院長肖驚鴻表示:“這折射的是整個行業的痼疾,也是創作方和平臺方一直以來的‘痛點’。”而其中最大的“痛點”,就在對網路文學作品的改編和二次開發上。

  “大部分作者對平臺在全版權運營上發揮的巨大作用都是認同的,但也希望平臺能夠充分保護作者的權益。閱文是行業旗艦,我們都希望它能樹立一個好的標桿。”“風卷紅旗”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作者的心聲。

  閱文管理層也明確表示作家收益和創作環境的提升是健康生態的保障,今後對於包括改編版權等各種衍生權利在內的著作財産權,將會在雙方自願的前提下,為作者的授權匹配對應的權益,對授權許可權分級,把選擇權交給作家。這些舉措在張曉明看來,是適應産業發展變化的。“在全新階段,利益分成模式要有新變化,才能打造出一個健康的全生態産業鏈條。”

  免費與付費模式之爭

  此次版權風波中,“免費閱讀”是另一個引發爭議的焦點。

  付費閱讀和免費閱讀是網路文學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前者是網文平臺和作者簽約,統一定價,採購內容,然後向讀者收費、與作者分成。後者是讀者不付費,通過流量帶來廣告以及其他的一些收益,把收益給到作者。

  在網路文學20多年發展中,免費和付費模式此消彼長,近兩年,免費閱讀再度復興,引發了一些依靠付費“糊口”的草根作者的擔憂。雖然此前閱文已表示,“全部免費閱讀”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但業內關於免費與付費模式之爭依然沒有停止。

  出版人路金波認為,流量是用戶的選擇,免費是大勢所趨。目前付費用戶下跌,流量不上來,作者也拿不到錢。付費和免費兩種模式哪個好,要看嘗試的結果。

  肖驚鴻認為,付費模式發展近20年,被市場證明是成功的,沒有理由廢除這樣的成功模式。但她也指出,未來,按需分配,各取所需,閱讀的免費是必然的,只是在市場經濟框架下,免費模式如何在創作和閱讀之間形成良性促進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目前閱文內部正在探討如何將免費跟付費更好地結合。閱文集團新任總裁侯曉楠表示,免費和付費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補充,希望能給作者提供更多元的商業模式,有更靈活的選擇和配置,從而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完善行業生態。

  “無論是付費還是免費模式,只要以尊重創作、促進網路文學繁榮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好的。”肖驚鴻説。

  作者和平臺是共生關係

  到2019年底,中國網路文學的讀者達4.55億人,創作者1755萬人,市場規模超百億元。從最初的“星星之火”發展成如今的重要産業,中國網路文學行業離不開無數作者的艱苦創作,也離不開網路文學平臺的保障支援。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認為,作者和平臺是一種共生的關係,從長遠來看,彼此之間應該建構一種合作共贏的模式。

  肖驚鴻表示,作者創作、平臺發表、讀者閱讀傳播形成了網路文學三位一體的緊密關係,此次版權風波映射了作者對網路文學前景的信心問題。

  “今天,網路文學的發展到了又一個拐點。視頻對文字創作、傳播産生的衝擊,不可避免地波及到網路文學行業。尋求更好的發展模式,持續壯大網路文學作者隊伍和讀者群體,提升創作水準,多出精品,促進轉化,正在成為行業發展的瓶頸和挑戰。”肖驚鴻説。

  在“風卷紅旗”看來,網路文學發展到今天,迫切需要重新梳理行業規則,重新樹立和提升形象,進行必要的轉型,以現代、科學的方式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面對挑戰,需要作者、平臺甚至讀者的廣泛參與和積極應對,也需要市場競爭及政策鼓勵支援。我相信,網路文學的下一階段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肖驚鴻表示。

  鄭 娜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