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壽光現商周、唐宋鹽業遺址 再現數千年制鹽景象
中新網壽光5月14日電 (郝學娟)夾雜著大量草木灰的黑灰色土層、十幾釐米深的硬面滷水溝、滿是銹蝕痕跡的大鐵塊……在山東省壽光市羊口鎮侯辛莊村東北約500米處,隨著濰坊市博物館考古隊員對古“濟水”航道小清河流域遺址的勘探、挖掘,一處唐宋時期鹽業遺存逐漸顯露地表,再現唐宋時期工人制鹽景象。
記者14日在考古工地現場看到,侯辛莊東北遺址北部緊鄰小清河,東部大整體呈長方形,東西寬度約150米,南北長約350米,面積約5.2萬平方米。考古工地布設了6個10乘10米的探方,北部三個探方一條東西向滷水溝遺跡橫穿而過,探方內部還零星分散著幾個灰坑、柱洞遺跡。
據濰坊市博物館考古科科長翟松岩介紹,這條滷水溝遺跡開口寬約5米、深約1.5米,遺址北側、西北側還發現了相對獨立存在的一大片灰土層及形制獨特的灶址。目前,從遺址整個暴露面積來看,至少存在三個相對獨立的生産單元。
翟松岩介紹説,整個遺址的地層堆積分為三層,出土了鐵片、草木灰、碎磚、白色鈣化物、鐵銹渣、石灰石等文化遺存,其中鐵片、大鐵塊可能為當時的煮鹽工具,銹蝕程度比較高;白色的鈣化物是滷水中鈣鎂的碳酸鹽沉積;石灰石則是增強爐渣流動性的助溶劑,也可能與當時的制鹽工藝有關。
“與以往的鹽業遺址發掘情況不同,該遺址首次在草木灰中發現了大量的渣狀物、鐵塊、石灰石、碎磚塊等。”翟松岩介紹説,隨著發掘的深入,該遺址並沒有發掘出模具、煤炭等與鑄造業相關的材料。目前的遺跡現象證明,它是與制鹽有關的遺址。但由於本次發掘面積較小,對遺址只進行了局部揭露,整個大遺址是否還與鑄造、修補煮鹽工具有關,尚需更多的發掘資料及標本檢測結果來證實。
據壽光市羊口鎮黨委書記田太卿介紹,羊口鎮靠近渤海,制鹽歷史悠久,是全國重要的原鹽産區,地下滷水儲量為29億立方米,年産原鹽200萬噸以上,溴素1萬噸,境內有多個大型鹽業生産企業。早在2009年,雙王城水庫附近便發現了80余處不同時期與制鹽有關的遺址,比較完整地揭露了商周時期鹽業作坊遺跡,對了解古代尤其是商周時期的鹽業工藝流程以及古代煮鹽活動與環境的關係等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