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戲曲“線上見” 傳統別樣美

2020年05月06日 13:49:00來源:光明日報

  疫情期間,各地劇院暫停營業,不少戲曲院團和戲曲名家紛紛將藝術活動搬到線上,比如在日前舉行的“東方之韻”戲曲展演周裏,京、昆、滬、越、淮、評彈等劇種就連續5天舉行網路直播,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一時成為“流量擔當”。

  在網紅層出的今天,戲曲涉足網路直播,走上網紅之路,並成為“流量擔當”,讓年輕人大飽眼福耳福,自然讓人欣喜。事實上,戲曲直播不是新事物,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僅快手平臺上新增戲曲類視頻就有290多萬條,涵蓋戲曲劇種168個。只不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讓傳統戲曲人意識到,擁抱新的傳播方式更加迫切。

  這些年,如何傳承傳統文化一直是一道難題。尤其是傳統戲曲,長期以來基本都是老年人的“菜”,要想讓年輕人喜歡上這道“菜”,必須讓戲曲“變臉”。故而,一些戲曲人不得不將戲曲與相聲、流行音樂、演唱會、話劇等相結合,或者跟其他藝術形式玩跨界。只要能推廣戲曲,玩什麼新花樣都可以。老實説,這恐怕是一種戲曲“亂燉”,精神雖可嘉,但觀眾未必買賬,有輿論甚至認為在“媚少”——過於討好年輕人。

  而“戲曲+直播”則不同。無論是直播一場有頭有尾的戲曲演出,還是直播中教網友如何發聲練氣、舞刀弄槍等,呈現的都是戲曲藝術本身,而非讓戲曲淪為陪襯。戲曲吸引年輕人的心態再急切,也不能過度流俗化降格以求,否則,帶給年輕觀眾的只是皮毛,藝術本身則容易被忽視。同時,戲曲直播不同於劇場的單向傳播,對年輕人而言,看戲曲直播能滿足他們的網路互動需求,以彈幕形式進行“雲叫好”;平臺還可把年輕人的反饋傳遞給表演者,供其繼續完善作品。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藝術行當中的角兒就是影視行業中的明星。年輕人普遍有偶像情結。現代社會,振興傳統戲曲必須培養足夠數量的戲曲偶像。戲曲“線上見”很大的意義在於,降低了觀眾欣賞戲曲的門檻,擴大了戲曲在現代社會的能見度,為戲曲攢聚人氣,進而為年輕人培養出新的偶像。比如,京劇余派老生第四代傳人、70後王珮瑜在近幾年搞直播、玩彈幕、上綜藝,用年輕人聽得懂的方式傳播京劇,收穫了大量粉絲,成為影響力巨大的戲曲明星。無獨有偶,3月29日晚,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舉辦了自己戲曲生涯的第一場網路直播,觀看直播的暫態用戶數最高達13.8萬,累計觀看用戶數達156.7萬,有兩三萬人從頭看到了尾。借助於網路直播,這位戲曲界的老戲骨成為年輕人眼中的新網紅。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戲曲演出成功的關鍵依然在於表演本身,依然在於“內容為王”。與此同時,藝術與科技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網路直播的介入,肯定會對傳統戲曲從內容到形式産生影響。當直播技巧掌握得越來越嫺熟,當網言網語説得越來越順溜,傳統戲曲的題材、內容甚至表演程式等如何適應網路化的審美,如何更加貼近現代人的生活,這對戲曲偶像而言是更大的挑戰。

  “線上見”的戲曲別樣美。疫情期間的戲曲直播所取得的成績,讓我們認識到傳統戲曲也有流量潛力。用一些嘗到直播“甜頭”的戲曲人的話説,戲曲“線上見”,絕不是疫情下的權宜之計,而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戲曲擁抱網際網路就是擁抱未來”,而且“早擁抱,早受益”。人們有理由相信,戲曲這壇“老酒”,借助網際網路平臺,一定會走出深巷,散發出別樣的香味。

  (作者:何勇海,係媒體評論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