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出爐 多項具有國際意義填補空白

2020年05月06日 13:3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5日電 (記者 應妮)首次線上上舉行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5日出爐,多項具有國際意義並填補相關空白,其中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發現了世界最早玉器砂繩切割技術,比中美洲同類技術早六千多年。

  這十大項目是:陜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2007年以空前的整體打撈方式進行的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整體起吊出水後平穩移入專門為之建造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作為一個相對獨立且結構完整的水下遺存,“南海I號”南宋沉船蘊藏的資訊總量極為龐大。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指出,其發現及打撈發掘工作前後歷經近30年,成為中國水下文化遺産保護髮展的一個縮影。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星燦則指出,陜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和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都是具有國際意義的考古項目。前者是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罕見的、保留了距今10到1.5萬年間人類化石和豐富文化遺存的洞穴遺址,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相關時期的關鍵考古資料;後者確認了五支不同時期新的文化遺存,跨度超過1萬5千年,其具有的獨特區位優勢,改變了東北亞史前考古以日、俄學者為主導的被動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小南山遺址發掘出土玉器超過200件,種類包括玉玦、環、管、珠、扁珠、璧飾、錛形墜飾和玉斧等,構成了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玉文化組合面貌,尤其玦飾、玉管、璧飾等,對其後的東亞玉器文化産生巨大的影響。這些玉器上多見砂繩切割技術留下的彎曲條形痕跡,此為目前世界最早發現,比中美洲同類技術早六千多年。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今年“十大考古”終評會第一次以網路會議、直播的形式舉行,具有開創性意義。不僅拓展了公眾考古活動的內容和方式,也擴大了公眾考古活動的影響力。

  他指出,每一項考古新發現都深化了一個學術領域的認識,也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線索和需要持續關注的研究方向。“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已經設立了“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並批復了夏文化研究、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等項目。今後,國家文物局將繼續指導、協調各考古單位加強學術科研,以考古實證中國5000多年文明發展歷程。

  首次線上上舉行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為期5天。據不完全統計,網上與“十大考古”相關的互動話題總閱讀量達到1.66億。前四天直播的觀看總量達2278萬人次。(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