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年作家曾散:挺起青春的脊梁

2020年05月06日 13:47: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曾散:挺起青春的脊梁(作家近況)

  2月26日,天氣有些陰冷,青年作家曾散的內心既沉重又緊張,“還有一種要用筆記錄下抗疫故事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作為中國作協赴武漢採訪團的一名成員,他于當日12時38分乘高鐵抵達高鐵武漢站。在近40天的時間裏,曾散深入武漢硚口區榮華街建國社區、武漢市中心醫院、湖北省中醫院、水果湖街北環路社區、硚口區公安分局等抗疫一線,與醫務工作者、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建設者、警察、社區志願者深入交流,甚至和他們一起搬運抗疫物資、分發防疫用品,創作出《愛的溫暖和力量》《從汶川到武漢》《甘心》《迎風吐蕊朵朵花開》《生命的節點》《湘水北去》等報告文學作品。

  在這些作品中,《甘心》寫騎單車逆行返崗回武漢,投入一線抗疫的社區醫生甘如意;《愛的溫暖和力量》寫大年初一從長沙獨自開車去武漢做志願者的鄭能量;《迎風吐蕊朵朵花開》寫青年醫務工作者群體,文中的護士李佳辰,母親曾在17年前出戰抗擊非典,如今她接過母親的接力棒,自願加入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縱觀這些作品的主人公,不難發現,“90後”青年是曾散抗疫報告文學創作重點關注的對象。

  “在武漢採訪的時間越長,採訪得越深入,就越被感動和震撼,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青年一代成了名副其實的‘生力軍’和‘主力軍’。有數據統計,全國支援湖北的4.26萬名醫護人員中,‘90後’超過三分之一,佔比最高。衝鋒在抗疫一線的廣大志願者、基層警察、消防隊員、社區工作人員等群體中,青年也非常多。在創作中關注青年群體是自然而然的,而且也非常必要。”

  在武漢的日子裏,無數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青年給曾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成為他創作取之不盡的一手材料。

  1991年出生的張忻欣是武漢市武昌區水果湖街北環路社區副書記,因社區書記兼主任確診新冠肺炎住院治療,僅剩下她和幾名社區工作者堅守在工作崗位,管理著一個近2萬人的大社區。她不僅和普通人一樣承受著疫情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還要處理千頭萬緒的社區工作和許多複雜的突發情況。

  曾散説:“與張忻欣交流的經歷讓我印象尤為深刻,這位20多歲的女孩,挑起了最重的擔子。在採訪中,她回想起逐戶到府排查的那些日日夜夜,眼淚洶湧而出,浸濕了口罩,令我感慨萬分。目前,我正在創作一部反映青年在抗疫過程中的付出與奉獻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張忻欣就是其中一個章節的主人公。”

  汶川女孩佘沙、鄧小麗、張琴,心懷感恩之情逆行武漢;湖南支援湖北醫護人員謝宇雯、田芳芳的樂觀開朗,成為治愈輕症患者的一劑良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護士賈娜,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康復後果斷捐獻血漿並迅速回到工作崗位……“面對困難,他們沒有退縮,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股積極向上的蓬勃力量,從不同層面展現出這一代年輕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也體現出抗疫精神的內核。”曾散説:“深入現場、見證歷史,記錄下抗疫前線的感人故事以及每個個體身上涌現出的崇高精神,讓希望之光照耀更多人,是報告文學作家的使命。”

  曾經有一句玩笑話説“‘80後’是垮掉的一代”,“‘90後’是嬌滴滴的一代”。但在曾散眼中卻並非如此。“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災的過程中,無論是逆行的解放軍戰士還是無數的志願者,‘80後’都實實在在地肩負起沉重的擔子,作出了巨大貢獻。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我們同樣看到了‘90後’一代人的責任與擔當。”

  1986年出生的他,年齡並不大,在敘寫同輩人故事的時候,有著明顯的優勢。曾散説:“曾經看到一條新聞,因為不同年齡段的人對同一個微信表情理解不同,造成誤會和笑話,這就是所謂的‘代溝’。我和抗疫一線的青年們是同輩人,所處的成長環境較為接近,青年視角寫青年,無論是採訪交流,還是創作本身,同齡人的那種感同身受更容易産生共鳴。”

  他也坦言:“作為一名青年寫作者,由於人生閱歷的局限,寫出的作品在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上可能還有一些不足,這個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

  回到湖南後,在武漢的經歷令曾散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記得有一次,我跟消防隊員去隔離點做全面消毒殺菌,深切體會到穿防護服的難受——兩層口罩、兩層手套、防護服、護目鏡、腳套等穿戴齊全後,從一樓爬到五樓已經上氣不接下氣,更別説再噴灑消毒液了。”曾散説。儘管那天氣溫較低,但防護服裏的他依然大汗淋漓,護目鏡也模糊一片。親身經歷讓曾散的創作有了更深厚的現實質地與情感溫度,他一刻也沒有停歇,又開始了緊張的創作。

  “我要寫出一代青年的精氣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但不變的是讓青春之花綻放在最需要的地方,不懼艱難,勇敢向前,向善向上。”曾散説。

  張鵬禹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