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國家大劇院“春天線上”開啟,首場音樂會播放量突破2600萬次

2020年04月13日 14:19:00來源:北京日報

  “各位網上的音樂愛好者,大家好,這段時間您過得怎麼樣呢?我自己非常強烈的感受是,幸虧喜歡音樂,否則這段日子又該如何面對自己,如何度過呢?”4月11日晚19:30,熟悉的時間,熟悉的人工湖和玻璃幕墻,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漫步在國家大劇院,一場久違的音樂會又在上演,與往日不同的是,觀眾還未到來。

  這是國家大劇院“春天線上”系列音樂會的第一場。國家大劇院在院長王寧的親自策劃和部署下,于4月11日起將每週推出一場“春天線上”音樂會,觀眾可以通過古典音樂頻道客戶端、快手平臺、北京日報“京直播”等觀看。國家大劇院希望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讓更多觀眾線上上也能欣賞到高品質音樂會,感受古典音樂的魅力,發揮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引領示範作用。

  劇院未開放

  音樂同樣走到觀眾身邊

  大師會客廳裏,粉刷為紅色的墻壁上挂著歷代音樂巨匠的照片,在他們的靜默注視下,貝多芬《c小調第四號弦樂四重奏》的旋律悠悠響起。這一刻,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席李喆和另外三位同事劉弦、莊然、梁肖百感交集。

  這是一場格外特殊的音樂會,幾架錄影機環繞著他們,而觀眾隔著網路和手機螢幕,或許遠在千里之外。李喆坦言,“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體驗。”2020年的春天,註定成為他和所有樂手們回憶中難忘的一頁。

  作為大劇院標誌性的駐院表演團體,這些年來,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一直是忙碌的。而隨著疫情的迅速蔓延,國家大劇院先後取消了春節至四月底的演出。樂團從未有過這麼長的空檔期。

  疫情期間,樂團其實也沒有閒著,國家大劇院作為藝術生産機構的腳步從來未停,推出了一系列戰“疫”主題的文藝作品,無論歌曲還是舞蹈,多多少少都能看到演奏家的身影。而不久前的3月30日至4月1日,正好是樂團建團十年的大日子,沒有什麼比音樂更適合在此時送上祝福。“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大家還是要保持社交距離,但音樂和生活、音樂和心靈從來都是沒有距離的。既然觀眾還無法來到現場聆聽音樂,我們就把音樂送到他們身邊。越是在這種時候,越是不能靜默、不能沒有音樂。”

  首場音樂會

  播放量突破2600萬次

  “春天回來了,大劇院音樂會也回歸了。真是頂級的音畫享受,攝像錄音都非常專業。”

  “這是我離貝多芬最近的一次,今天用音樂重啟我的春天了。”

  “期待下次音樂會,好久沒聽過現場啊!”

  截至4月12日12時,“春天線上”首場音樂會在各個平臺的播放量突破2600萬次,其中快手平臺達到了2020萬,點讚超過302萬。指揮家李心草也是觀眾之一,“近期,一些世界著名的音樂機構相繼推出線上演出,看到我們自己的線上演出,尤其都是我熟悉的面孔,倍感親切!”

  在快手平臺上,音樂會正式開始前,管弦樂團總經理任小瓏還帶著大家走進了化粧間,一探樂手的“秘密”,比如樂團長笛副首席尹伊透露,她使用的樂器是24K金製成,“老鐵”們用“66666”刷屏大表驚嘆。還有一位18歲的年輕網友線上提問:“我平時比較喜歡流行音樂,關注古典音樂較少,想問問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區別是什麼?”這個問題,幾乎代表了所有徘徊在古典音樂大門之外的觀眾的疑惑。

  任小瓏解答道:“從比較極端的角度來看,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之間並不存在區別,只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音樂而已。古典音樂是流行音樂的基礎,很多流行音樂家都是從小學習古典音樂的,如果能夠更好地汲取古典音樂的營養,也能夠在流行音樂方面表現更加突出。”短小精悍的音樂會結束後,觀眾意猶未盡,他們開始計劃將來親自走進劇場聽一聽,“一定要去現場感受一番!”

  “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真的可以説是‘五味雜陳’。”任小瓏和演奏家們都希望用曲目抒懷所思所感,比如首場上演的貝多芬《降E大調管樂六重奏》,演奏家們將它改編為木管五重奏,旋律輝煌,一如春光明媚,但也隱含憂傷,恰似對逝者的追思和祈禱,總的來説,選曲都很“好聽”。“音樂會的選曲非常好,確實有春天的氣息。”中科院武漢物理數學研究所的楊小舟教授一直喜歡古典音樂,他準時收看了這場線上演出,“因為疫情的影響,很多現場的音樂會暫停了,但人們心中對春天的渴望是永恒的。”

  藝術普及新思路

  網路正形塑古典音樂的未來

  區別於大型的管弦樂,室內樂獨有一種魅力,在相對緊湊的空間內,幾件樂器交織變化,複雜細緻,駕馭起來有時甚至比大樂隊還要難。李喆告訴記者,他與劉弦、莊然、梁肖組成的“國家大劇院四重奏”已經有些年頭,彼此很有默契,但練習一部新作品還是要花很多的心思。貝多芬《c小調第四號弦樂四重奏》是他們此前沒有演過的新作品,全曲20分鐘左右。為了這20分鐘,四位演奏家合練了四天,算上各自在家的排練準備,時間還要更長。“大樂隊有指揮,四重奏只能靠演奏家音樂素養和認知上的統一。”李喆介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習慣,把各自的棱角磨合得圓融一體,這個過程可以説是“痛苦”的,“説得好聽是‘碰撞’,説得直接一點就是‘吵架’,但大家的目的都是要把曲子拉好。臺下再怎麼爭論,沒關係,上了舞臺,我們就要做到整齊完美。”這段特殊的日子,不僅給了演奏家靜心磨礪的時間,也給了觀眾更多接觸和喜愛室內樂的機會。

  白岩松認為,這次疫情,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推動古典音樂,尤其是室內樂在國內的普及傳播。疫情發生以來,劇場紛紛關閉,許多樂團都在嘗試著把音樂會搬到線上,弦樂四重奏等形式的室內樂成了熱門之選。室內樂的操作相對簡單,幾人就足矣,不會出現大規模的人員聚集,也更適合當下的現實條件。

  線上的模式,也讓音樂的腳步走得更遠。劇場內的音樂會,因為空間、時間等種種客觀因素的限制,至多只能容納上千名觀眾。以首場2600萬的播放量為例,如果一場音樂會能容納1000名觀眾,要達到同樣的人次,需要音樂家在70年的時間裏堅持每年365天不間斷地演出,這是他們終其一生也難以完成的目標。相較之下,網路的承載力幾乎是無限的,不論身在何方,點亮手機螢幕,音樂便旋即而至,這是實體劇場無論如何都不具備的優勢。已經有觀眾建議,將這種“權宜之舉”的線上音樂會固定下來,作為“常規”的演出內容。網路正在從多方面形塑著古典音樂的未來。(記者 高倩)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