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燦爛》:室內微歌劇的一次樣本實驗
疫情期間,中央歌劇院的腳步一直未曾停下,藝術家們在居家練功的同時,推出了致敬戰疫英雄的《長江之歌》特別版,併為武漢學子和全國的音樂愛好者們開設藝術欣賞網課,開展高品質“雲”上文化藝術活動,堅持藝術普及。日前,中央歌劇院又推出了一部“室內微歌劇”《陽光燦爛》,抒發心聲,致敬英雄。
《陽光燦爛》這部作品由中央歌劇院院長、藝術總監、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劉雲志作曲,並與劉靜共同擔任編劇,張夢丹擔任視頻設計和拍攝統籌,中央歌劇院男高音歌唱家李爽、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男高音歌唱家李想分飾醫生、病患和“病毒”等主要角色,劉雲志與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各弦樂聲部首席擔任室內樂伴奏,中央歌劇院合唱團擔任合唱和群眾演員,視頻則由中央歌劇院視頻與舞美團隊共同製作完成。從劇本、音樂創作到最終的拍攝和製作,《陽光燦爛》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陽光燦爛》的故事設置在新冠疫情大規模暴發之後,來自四面八方的醫護人員與人民群眾團結協力,共同與病毒搏鬥,無數英雄堅守崗位,鼓舞著人們走向陽光燦爛的未來。相較于傳統的歌劇,時長21分鐘的《陽光燦爛》僅有十分之一體量的人員規模,它採用了弦樂五重奏小型室內樂伴奏形式,三位形象鮮明的主要獨唱角色在一段相對凝練的故事情節中展開表演,一組合唱演員兼顧演唱與轉場、敘事的群像功能,舞美設計和燈光布景走極簡風格。 《陽光燦爛》是一部頗有實驗探索意味的作品。演唱形式方面,它基本完整地保留了傳統歌劇的演唱形式,根據劇情需要,將獨唱、重唱與合唱相結合,但用弦樂五重奏支撐起歌劇的音樂背景,可謂突破之舉。作為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劉雲志非常了解室內樂形式在細膩情感表達上的優勢和所能承載的戲劇性張力,而弦樂五重奏的編制,也做到了與獨唱、重唱及小型合唱的規模相匹配。作曲時,他選用了具有鮮明性格和強烈情感的音樂元素,充分利用了弦樂器的聲樂化優勢,又注重聲樂的器樂化運用。
微歌劇的篇幅短小精悍,更要求音樂與戲劇的高度融合,這些特點在序曲、合唱及女高音咏嘆調的音樂中都有充分的體現。比如全劇以樂隊緊張、猙獰的不和諧音開始,營造著難以名狀的不安,合唱《迎戰迎戰》正控訴著病毒對生命突如其來的侵襲,小提琴尖刺的高音就仿佛毫不留情的晴天霹靂。戛然而止的音符,引出失去親人的無言之痛,來不及沉浸在悲傷中,樂隊齊奏的三連音就像那逆行而來的英雄的腳步,急匆匆地奔赴。當唱到“四面八方,紅旗漫卷”時,第一小提琴一句交響樂《紅旗頌》的主題,瞬間帶來鼓舞人心的激情豪邁。
《陽光燦爛》是中央歌劇院第一次嘗試以視頻版首發原創新劇。舞臺版的歌劇可以通過舞美、燈光、布景等各個方面來配合演員的演唱和表演,而在攝影機鏡頭中則需要另一番考量。21分鐘的視頻,每個鏡頭都經過了仔細的設計。全劇都以黑色幕布作為背景,在唱段《我還會再來》中,象徵生命受到威脅的紅光一直籠罩在身著黑衣的“病毒”頭上,隨著歌詞“世界無限大”,鏡頭切到演員近景,那束紅光從一點迅速延伸至全臉,象徵著病毒蔓延已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男高音歌唱家李想以猙獰的表情和誇張的動作穿梭在人群中,鏡頭跟隨他的腳步,也牽引著紅色的追光,仿佛疫情正在悄無聲息地擴散。動靜結合的拍攝構思和鏡頭語言,擬人化地巧妙塑造了病毒傳播的情景。雖然用視頻呈現一部新的歌劇是疫情期間不得不為之的選擇,但《陽光燦爛》同樣為未來的歌劇創作提出了一種思路。(高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