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有大傳統和小傳統之別

2019年07月22日 14:36:00來源:北京日報

  大傳統通過和小傳統結合增加輻射力,小傳統則有賴大傳統的思想凝聚與品質提升——

  文化有大傳統和小傳統之別

  劉夢溪

  中國傳統文化進入現代生活,是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的人一直以來的期待。但傳統文化是個龐雜的範疇,以前並不這樣籠統地標稱,而是研究哪一部分就用這一部分的內涵加以標稱。如經濟史、政治史、法律史、宗教史、哲學史、藝術史、文學史等,都是研究歷史文化的一個個具體領域,或一個方面。把傳統文化單標出來,是對傳統和現代做了一個區隔。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就社會形態而言,應該做怎樣的描述和區分呢?在一時找不到劃分的準確概念標識的情況下,先以傳統和現代做一個二分,是有道理的;儘管認真説來,對社會形態做這樣的大分隔,在學理上會有很多遺漏,不是學術研究的最可取的方法。

  傳統文化背後的那個精神連接鏈,才是文化傳統

  只就傳統文化來説,其內涵也是浩如煙海,寬博無垠。大量的文本典籍是傳統文化中非常突顯的部分。按傳統的典籍分類,經、史、子、集四部類,每一部的書籍都多到不知凡幾,汗牛充棟不足以形容。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遺存,更是多得無法計數。何況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系列。

  不過所謂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傳統社會的文化,它們是能夠看得見、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但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不是同一個概念,傳統文化背後的那個精神連接鏈,才是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是看不見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從古到今的人們的精神血液中。經過學者的研究辨析,用學術理念加以透視概括,可以發現其中包含著傳統文化得以構成和傳衍的規則、理念、價值和信仰。

  中國由於地域廣袤,歷史悠久,民間社會發達,不僅有儒家思想在漢以後成為文化的大傳統的代表,同時由於地域和族群的不同生活狀態,又形成了根脈深厚的文化的小傳統。文化的小傳統主要指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民間禮俗和民間信仰。如果説儒家是在朝的思想形態,道家和道教、佛教思想,則是在野的思想形態。儒釋道三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它們化合而成的思想新質,成為傳統社會精神網路恒久不懈的支撐力量。

  傳統是充滿活力而又充滿張力的文化綜合體

  傳統不是凝固的沉澱物,而是鬆散的相對穩定的結構。承載著歷史的惰性力而又不隨順時俗俯仰,是它天然生就的品格。但當異質文化之水悄然進入這條河流的時候,日積月累的結果,經過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過程,固有的傳統會因之增加或減少,直至發生變異。此時,傳統更新的歷史時刻就來到了。但更新不是廢棄自我主體,而是在舊傳統中增加了新養分和新資源。所以大文化史家陳寅恪先生説,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應忘記本民族的歷史地位。

  儒家學説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大傳統,由於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以來的佛教文化特別是禪宗思想的融入,産生了宋明理學,這是不同於先秦兩漢儒學的新形態,思想史家稱之為新儒學。陳寅恪高度評價這一文化融會和思想合流的現象,認為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大事因緣”。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後更日趨明顯,終於形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歷史奇觀。追其緣由,主要是居於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時這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禮記·中庸》提出,治理國家有需要遵行的“九經”,其中的一“經”即為“柔遠人”,施行此一政策,能夠收穫“四方歸之”的效果。東漢的佛法東傳和明代的耶教來華,同為中華文化這一品格的見證;而漢唐兩世的繁榮昌盛,則為中華文化這一精神品格提供了歷史範例。所以王國維的《咏史》遙憶唐代的開放繁榮,寫下這樣兩句詩:“遠人盡有如歸樂,知是唐家全盛時。”清朝的道光、咸豐以後的歷史,所提供的則是這種精神旨趣反向的歷史見證。凡是不肯接受異質文化流來流去,甚至拒斥外部世界互動的時候,都是一國情況不是那麼美妙的歷史時刻。傳統是充滿活力而又充滿張力的文化綜合體,傳統不能割斷,世界不能脫離,應成為我們恒久遵循的法理軌轍。

  傳統是從過去流淌到現今的精神河流,每個人都不自覺地站在傳統的延長線上

  文化的大傳統和小傳統是互為影響的,大傳統須通過和小傳統結合,來增加自己的輻射力;小傳統則有賴大傳統的思想凝聚與品質提升。傳統是從過去流淌到現今的精神河流,每個人都不自覺地站在傳統的延長線上。可是歷史的一定時期,社會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來反傳統,並且形成社會的潮流,傳統也會因之發生斷層。但時過境遷,人們又會自我反思,由反傳統轉變為自覺地接續傳統。

  近一百年以來的中國,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現在又到了需要自覺地接續傳統和如何讓傳統成為當代文化與社會建構的有益養分的歷史時期。傳統是通過各個歷史時期創造出來的文化典範來承載和傳承的。文本經典和典範性的文化遺存,裏面集中藏有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密碼,文本經典的誦習和文物遺存的熏陶,不失為現代人接受和連接傳統的有效方式。

  和傳統的因子連接緊密的大文化人,包括大藝術家、大文學家、大哲學家、大學者,他們所具有的德范與風儀,和他們才華卓具的獨創性的藝文傑作,能夠起到為青年人提供精神模楷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藝文人物和他們的創造物,都能達致這一境界,那些沒有傳統文化的根基,只靠獵奇和追求時尚的作者不足語此。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