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專家和同袍告訴你:穿漢服是有學問的

2019年04月30日 09:01:00來源:錢江晚報

  上週末,第二屆“國絲漢服節——明之華章”活動在杭舉行

  專家和同袍告訴你:穿漢服是有學問的

  要説杭州最適合拍古裝劇的博物館,非中國絲綢博物館莫屬。

  這個週末,要是你撞進國絲博,處處可見穿著綺羅衣裳的年輕人,搖著團扇,撐著油紙傘,穿過曲折迴環的小路,站在石拱橋上看風景。反而是錢報記者這身現代便服,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了。

  4月27日、28日,第二屆“國絲漢服節——明之華章”活動在國絲館舉行。

  前一週,消息剛出,“同袍”們幾乎把國絲微博後臺擠爆了——在漢服圈裏,漢服愛好者互稱同袍,出處就是《詩經·秦風》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這兩天,漢服節的一些熱門活動,比如專題講座、文物鑒賞、漢服之夜,剛在網上開放報名通道,不到5分鐘,“漢服之夜”250個名額秒空,國絲工作人員説,連站票都沒了。

  “漢服之夜”走秀

  臺上臺下都像古畫中走出來的

  不少“同袍”,是衝著講座中的大佬來的。

  4月27日上午,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孫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揚之水、國絲館館長趙豐分別作了題為“明代在服裝史上的繼承和創新”“更衣記中的奢華之色”“明代絲織品種和設計”的專題講座。

  而當晚的“漢服之夜”,是國絲漢服節活動中最受歡迎的。

  明代人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的,他們怎麼過端午、迎中秋,宮廷封賞、士人婚禮、成年冠禮又有哪些講究。今年的“漢服之夜”,以明代服飾為主題,分為“燕居”“往事”“儀禮”三個板塊,幾家漢服團隊通過真人現場演繹,呈現了明代不同時期、不同場合服飾的特點和演變趨勢。

  臺上是精美華服的走秀,臺下也有很多觀眾穿著自己搭配的漢服,整個銀瀚廳250張凳子全部坐滿,不少沒有搶到票的觀眾只好圍站在後場。

  現場,一位梳著單刀半翻髻、穿著坦領襦裙的年輕姑娘,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她叫鬱翠子,專門請假從武漢趕來杭州參加活動。

  鬱翠子這一身行頭,可謂盛裝,服裝、髮型、配飾都是按照出土的唐代陶俑復原的,粧面也畫了全套,花鈿,斜紅,面靨,花瓣唇,好像唐代侍女從畫中走了出來。

  “我對考古、對中華服飾都很感興趣。”鬱翠子説,“漢服有它獨特的美麗之處,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漢服代表了不同時代的人文審美。”

  她的好朋友伊伊,穿著晚明形制的杏粉色立領紗衫,配上淡綠繡花馬面裙,十分素雅。站在一起,一濃一淡,各具美感。

  漢服愛好者成半個專家

  國絲館明年再約宋之雅韻

  就跟鬱翠子一樣,很多漢服愛好者已經是半個歷史專家,會自己摸索考據,穿哪個朝代的服飾,形制對不對,應該搭配什麼樣的髮型、粧容、配飾。

  “我今天穿的形制是對的,雖然布料現代了一點,”從合肥來的大一學生阿怪介紹,上衣是立領對襟琵琶袖,外面套了方領對襟披襖,馬面裙上還係著一隻小荷包。

  穿了5年漢服的阿怪參加過很多線下活動。前幾年,她也遇到過穿漢服被誤認的情況,“會有人問你是不是穿的韓服,要麼就被認為是在cosplay。很難過,我明明穿的是民族服飾,沒有人認出來。”

  但現在好多了,阿怪告訴錢報記者,“很多年輕人會向我來打聽在穿著上有什麼講究,還説覺得好看,也想穿穿看。”她覺得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知道的人也會越來越多,社會的包容性高了,自然而然也就傳播了漢服文化。

  頭頂蓮花冠、身穿黛藍道袍的子鯉,是個男生,江西宜興的漢服商家,也參加過不少大型的漢服活動,比如中華禮樂大會、西塘漢服文化周等。

  在他看來,杭州舉辦的漢服活動跟文化和歷史結合得更好,“傳統和現代可以結合,但還是要先打好根基。很多人提倡漢服改良,連最基礎的都沒做好,改良有點過早了。這次國絲館的活動就很好,尊重傳統,很有內涵。”

  趙豐館長表示,“國絲漢服節”會持續辦下去,2020年的“國絲漢服節”的主題為“宋之雅韻”。喜歡漢服的朋友們,可以準備起宋代服制,明年再約一波啦!

  馬黎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