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從破産邊緣走向吸金宇宙,漫威經歷了什麼?

2019年04月29日 08:36:00來源:新華網

  漫威影業CEO凱文·費奇公佈:自2008年《鋼鐵俠》起,至2019年《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止的11年間22部漫威宇宙影片,統稱為“無限傳奇”(The Infinity Saga)。漫威電影宇宙第三階段進入尾聲,第四階段即將開啟。

  近日,《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上映,這個陪伴我們10年,初代復仇者們的故事,終於到了結束的日子。

  前不久,漫威影業CEO凱文·費奇公佈:自2008年《鋼鐵俠》起,至2019年《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止的11年間22部漫威宇宙影片,統稱為“無限傳奇”(The Infinity Saga)。漫威電影宇宙第三階段進入尾聲,第四階段即將開啟。

  中國作為全球最早一批上映的地區,截止到4月23日,在內地預售票房已破6億,為了不被劇透,一張首映票甚至賣到了四位數。《復仇者聯盟3》裏的每一分鐘,甚至每一句臺詞,都能在影片之外找到它背後的故事,《復仇者聯盟4》劇情承接上一部,在滅霸打了一個響指後,全宇宙的一半生命隨機消失,剩下的16名超級英雄和夥伴如何逆轉敗局成為了主要劇情。片長將會長達182分鐘,而目前放出的各種宣傳物料,包括預告等等,全部來自影片的前15至20分鐘,甚至每個演員手上都拿到了假劇本,拍了多個版本的劇情,這足以吊起觀眾的胃口。

  更何況,隨著小羅伯特·唐尼、克裏斯·埃文斯與漫威的合約到期,以及漫威目前並沒有《雷神4》的拍攝計劃,這將是觀眾陪伴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等老角色打的最後一戰了。

  總會有人質疑,人們會對超級英雄感到厭倦,但目前看來,這股超級英雄的熱潮並沒有減弱的跡象。迄今為止,21部漫威電影宇宙收穫了184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全球影史票房紀錄仍然由 2010 年的《阿凡達》保持,但很多人相信《復仇者聯盟 4》可以打破這個 27.88 億美元的紀錄。

  每次漫威都會想盡辦法注入一下新的東西,比如《美國隊長3》看上去有了更多的政治隱喻,《蟻人》塑造了一個照顧女兒情感更豐富的角色,《蜘蛛俠》更像一個校園青春電影。復仇者聯盟更是將這些超級英雄集結在一起,人們對他們的並肩作戰大為過癮,這些電影就像一塊塊拼圖一樣,正在構建出一個更宏闊的故事和圖景。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看,好的超級英雄故事——尤其是一群英雄的故事,不僅能領觀眾為之興奮,同時也是一種吸金利器。漫威不僅很會講超級英雄故事,並且也非常會挖掘其豐富的商業價值。

  漫威吸金宇宙

  一旦能夠搭建其電影宇宙,就會産生乘數效應。

  “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用來形容用共同設定的角色、情節和背景,來形成不同跨界電影的策略。粉絲總結出漫威系列電影的觀看順序——在《鋼鐵俠》《綠巨人》和《美國隊長》的片尾中會有一些有趣的彩蛋,來暗示它們後來的合作,在漫威每部影片結束之後,影迷們已經在期待下一部。

  正是“漫威宇宙”的存在,才讓漫威在1960年之後的“白銀年代”中有了特殊的地位,讀者人數有機增長。

  第一次出現了漫威宇宙的跡象是在1960年《蟻人》的漫畫中。當時在《蟻人》的漫畫中,漫威交叉推廣了“黃蜂女”。《漫威漫畫:未説出的故事》這本關於漫威的傳記中,作者Sean Howe評價説,“這是精明的交叉推廣,但更重要的是,它對故事産生的影響成為了漫威的一個里程碑——這些角色是在同一個世界裏,他們的行動會影響到彼此,每一個漫畫故事都只是漫威宏大故事中的一部分。”

  此後,《復仇者聯盟》這樣全明星組成的故事,不但讓漫威宇宙慢慢構建起來,也影響了漫威的風格。由於需要將很多任務和故事揉在一起,漫威漫畫主編斯坦·李(Stan Lee)需要將人物的個性和特徵有所區分,而藝術家傑克·科比也需要用更複雜的視覺呈現方式,在有限的漫畫中展現出多個人物個性並且給予彼此平衡的技巧。

  這種風格讓漫威的角色更能打動讀者。DC漫畫公司(下簡稱“DC”)當中的超人和蝙蝠俠的形象都誕生於大蕭條時期,一開始就是那種堅硬、沒有感情的角色類型。

  “和DC相比,漫威能夠喚起一些情感。如果説DC是PC,漫威就像是Mac。”Arnold T. Blumberg説。

  2015年3月,Arnold T. Blumberg在巴爾的摩大學開設了一門關於漫威的課程Media Genres: Marvel Media。他想講講過去10年來,漫威如何在原有漫畫和電影之間架起橋梁,並由此引發了票房風暴。

  課堂上,他會分析2008年漫威第一部電影《鋼鐵俠》當中,Tony Stark如何改編自1960年代的漫畫,故事背景又如何從1960年代的冷戰變為阿富汗戰爭時期。同時,他也會和學生討論,在漫威已經完成的12部電影當中,為何女性角色這麼少,當中可能存在哪些種族問題。當中的核心概念自然是漫威構建的“電影宇宙”。

  Blumberg從小就是漫畫迷,他的旅行經歷基本就是伴隨著尋找當地的漫畫書店。 他很早就留意到,漫威比別的漫畫和電影靠得更近。斯坦·李喜歡視覺上簡潔精緻的效果,他給手下的要求是,那些一格格的漫畫應該有像默片一樣的效果。

  但“漫威宇宙”並沒有在一開始就讓好萊塢青睞。

  儘管斯坦·李極其熱心地向好萊塢推銷漫威,甚至從紐約搬到了貝弗利山,但在很長時間以來,好萊塢對漫畫電影並沒什麼興趣。內容略微俗套,總是普通人幸運或不幸地有了超能力,與邪惡戰鬥,那些技術的粗劣甚至讓畫面顯得有些低級。一些電影公司甚至避免讓自己和漫畫電影沾上邊。

  和好萊塢關係密切的金融行業的人倒是最早看到漫威的商業價值,但不幸的是,他們卻沒能很好地運營這一切。

  Cadence Industries早在1968年就收購了漫威。它毫不猶豫地向好萊塢積極兜售旗下角色的電影製作權,如今看賣得實在太便宜了。漫威在1986年又被賣給了New World Pictures。到了1989年,Ronald Perelman接手,他倒是意識到漫威就像是“擁有一系列IP的小迪士尼”——龐大的角色數據庫意味著難以計數的周邊産品。華爾街最知名的敵意收購者卡爾·伊坎,更抓緊機會收購漫威股票,又隨後短暫接管了漫威。

  頻繁易手的漫威並沒有結束自己動蕩的命運,1996年後甚至還不得不申請了破産保護。在跟好萊塢交往並不那麼順利的時候,漫威終於在同一年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Marvel Studios。

  最初,Marvel Studios依然還是以將這些角色授權給其他電影公司作為主要業務。新力和20世紀福斯奪走了大批所謂的一線角色——新力擁有了蜘蛛俠,X戰警則歸福斯使用。到了後來Kebin Feige終於掌權的時候,他還得四處遊説,讓其他電影公司盡可能忠實原著,別把那些角色給毀了。這只能是溫和的規勸,並無法對這些已經離開漫威大家庭的角色施加影響。 所幸,隨著2019年3月20日迪士尼正式結束收購21世紀福克斯的流程,X戰警、神奇四俠、死侍等超級英雄重新回到了漫威手中,蜘蛛俠也因為漫威與新力的協商重新出現在了漫威宇宙中。

  Kebin Feige比任何人都明白“漫威電影宇宙”所能釋放的能量,這非但因為他是漫威影業的總裁,也因為這個總喜歡帶著棒球帽的人和裏德一樣,是實打實的資深漫畫迷。

  從踏出獨立投資電影的第一步開始,他就期望能在電影世界裏構建出“漫威宇宙”,而他也受到了斯坦·李的啟發,如同幾十年前“漫威宇宙”建立起來的方式一樣——先讓單個英雄逐一齣場,然後讓他們在同一部電影中集結,共同拯救世界。

  2008年,獲得超過5億美元票房的《鋼鐵俠》在片尾留下一個彩蛋,點名這個世界可不只有鋼鐵俠一個英雄。它也開啟了漫威電影宇宙。

  作為電影的漫威可以更靈活地使用漫畫中的角色。電影更將漫威的影響放大了很多倍,將一小撮的粉絲變成了全球性的浩大軍團。等到《復仇者聯盟》開映時,它佔據了美國和加拿大的4349塊銀幕,接近總數的一成,成為電影史上本土票房最快達到3億美元的電影,之後,這個系列成為全球最賺錢的系列電影。

  不過,構建漫威宇宙的開端並不那麼容易。那些年,為了讓公司維持生存,不得不將最為大眾熟知的英雄悉數出售之後,漫威手中剩下的牌並不那麼出色,甚至連鋼鐵俠都是漫威不得不從新線影業手中重新買回的。

  迪士尼的收購來得恰到好處。它讓Feige可以更為從容地構建漫威宇宙。2009年,迪士尼以40億美元收購了漫威,並且讓當時僅有33歲的Feige保留原位。

  迪士尼甚至給了漫威更大的獨立性。據一名前迪士尼高管透露,和另外幾家被收購的公司不同,在龐大的迪士尼家族當中,漫威對電影的掌控力和獨立性更強。它利用獨有的一套標準和系統,對電影製作人員提出了各種細緻要求。

  當漫威從同樣位於加州的Manhattan Beach搬到迪士尼伯班克總部辦公室的時候,作為CEO的Ike Perlmutter最初不願更換那些磨損的舊傢具,只是因為他不想改變漫威的文化。“迪士尼擁有漫威,但是Ike控制著成本和行銷投入,精確到分。”漫威一個內部員工曾對Hollywood Reporter這樣説。

  或許這種不可避免的磨合也只是時間問題。進入2015年,漫威加快了融入迪士尼的進程。作為總裁的Feige不再向Ike彙報,而轉向彙報給迪士尼動畫總裁Alan Horn。

  迪士尼當然清楚漫威的價值。“漫威擁有一個通向未來的路線圖。”迪士尼CEO鮑伯·艾格(Bob Iger)這樣樂觀地評論道。

  根據《彭博商業週刊》在2014年5月的報道,這一收購尚未達成的時候,艾格曾讓實習生在辦公室裏翻看所有的漫威漫畫,數出裏邊到底有多少個角色。那時候迪士尼總部的辦公室裏到處堆滿了漫威漫畫。

  不過,如果沒有一個非常了解漫威宇宙的人來管理,那漫威旗下那些英雄會顯得毫無關聯,就像美國脫口秀節目《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曾諷刺的,“就像是把字典裏的一些詞隨機做了些排列組合。”

  現在,漫威系列電影終於能以它獨特的風格呈現出來。由來已久的超級英雄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充滿影響力。一些最有天賦的演員、導演和編劇都被這些角色所吸引。

  “漫威的電影宇宙一直保持著一種腔調,”Blumberg説,“就像早期漫畫需要‘培養’讀者講述漫畫故事的基本技巧一樣,從第一部《鋼鐵俠》開始,它已經傳遞出一種人類情感,托尼·斯塔克令人記憶深刻,他總能對周圍的錯亂狀況即興評論。這就像整個漫威電影的法則。你可以在《銀河護衛隊》當中輕易辨識出這種風格。這種關聯性,是維繫一大批觀眾持續去看這些電影的原因。”

  當然,那些曾經讓漫畫迷為之著迷的在不同故事線中彼此穿插的人物和彩蛋,也能持續激發影迷們強烈的觀影興致。

  漫威會在不間斷上映的電影中不時丟下一個熟悉的名字,來取悅那些粉絲。如果你是一個《鋼鐵俠》的粉絲,很可能會因演員羅伯特·唐尼吸引到《復仇者聯盟》當中。這些彩蛋還包括斯坦·李在每部電影當中的客串,或是其他超級英雄偶爾串場露個面。

  成為漫威電影的粉絲之後,很難不注意到漫威還在其他平臺上播出一些電視劇, ABC電視網播出的美劇《神盾局特工》,其中就有角色來自於《復仇者聯盟》和《雷神》。美劇《特工卡特》也和電影情節充滿交叉。

  計劃於今年11月12日上線的Disney+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由湯姆·希德勒斯頓回歸出演的洛基獨立劇集,之後幻視與猩紅女巫、獵鷹冬兵的獨立劇集也被宣佈將接連上線。這些連續劇製作成本更低,讓電影中的配角成為了主角,面對的是一群對角色接受度更高的細分市場觀眾,還可以彌合新一部電影上映之前的空檔,並且為漫威宇宙不斷豐富更多細節,維繫觀眾對這些角色和話題的印象。

  當然,電影技術和特效的日漸成熟也為漫威電影宇宙的吸引力加分不少。CGI技術讓美國隊長和鋼鐵俠在回憶中返老還童,動作捕捉使得虛擬角色也如真人一般充滿喜怒哀樂,惟妙惟肖。蟻人在微縮世界中的打鬥鏡頭造價高達1.5億美元。

  憑藉“電影宇宙”法則,漫威不僅搶過了DC等漫畫電影公司的風頭,而且用一套全新的模式為好萊塢設立了寶貴的標準。

  DC的東家華納也已經開始了DC宇宙的計劃。2013年由扎克·施耐德執導的超人新作《超人:鋼鐵之軀》也被視作是DC擴展宇宙系列的第一部作品,2014年10月16日,華納兄弟影業宣佈將在2016—2020年內,陸續推出10部由DC漫畫改編的電影作品,除了包括“超人”、“蝙蝠俠”這樣的大IP,“鋼骨”、“沙讚”等全球知名度較低的英雄也會被囊括其中,經過幾輪影片風格和組織架構的調整,DC宇宙最終在全球票房突破10億美元的《海王》身上看到了成效。

  不僅是超級英雄題材,電影宇宙正在好萊塢變得越來越流行。Rentrak的高級媒體分析師Dergarabedian認為,“創建宇宙比起電影的系列化,對觀眾更有吸引力,也更全面”。

  環球影業在2017年推出《新木乃伊》正式宣佈”暗黑宇宙”的開啟,隨之也公佈之後的安排《科學怪人的新娘》、《狼人》、《范海辛》、《黑湖妖潭》、《隱形人》、《歌劇魅影》、《鐘樓怪人》等多部電影。傳奇影業也在2014年推出的《哥斯拉》和2017年推出的《金剛:骷髏島》之後,決定在《哥斯拉:怪獸之王》後繼續推出《哥斯拉大戰金剛》,形成“怪獸宇宙”。

  “電影宇宙”帶來的商業價值當然不停留在票房本身,它能帶來大量的作品和巨大的利潤——付費電視、周邊玩具、遊戲、海外發行權等等。電影宣傳期的時候還有全天候的廣告。

  那些合作夥伴也無處不在——售賣上千種漫威商品的沃爾瑪、謳歌、哈雷、Target還有孩之寶這樣的玩具公司,它們可以不受電影上映窗口期的影響,因為這些角色總會在不同的電影當中交叉出現。

  預計未來幾年,漫威可以從那些角色中獲得5億美元的收益,包括蟻人、復仇者聯盟、黑豹黨、美國隊長、奇異博士,以及功夫大師Shang-Chi。

  不管你是不是超級英雄的愛好者,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你都會持續聽到漫威的名字。不同的漫威形象還會緩慢進入迪士尼樂園當中,呈現整個樂園範圍內的“交叉事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法國巴黎、中國香港的迪士尼樂園建立專門的漫威超級英雄園區,新園區將於2020年開放。

  “每代人都會有他們心目中根深蒂固的神話,”Blumberg説,“它首先是個娛樂産品,又傳遞了倫理、道德、種族、性別等很多觀念。《星球大戰》和《哈利·波特》可能都起過這類作用,如今漫威的電影宇宙扮演了新的角色。無論什麼年齡的人,都可以在裏邊找到對應的超級英雄,用來尋找自己的身份和位置。”

  但無論如何,上映的《復仇者聯盟4》對於漫威粉絲來説是一個值得紀念作品,畢竟,漫威已經陪伴很多人十年。故事告一段落,新的篇章也將開啟。(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