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外史學交流史見證中國近現代史學重大發展變動

2019年03月21日 07:4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20日電 (記者 應妮)《<歐洲史略><西學略述>校注》和《西史東漸與中國史學演進》日前由商務印書館推出首發。學者認為中外史學交流史本身是中國近現代史學的重要內容,有助於理解中國近現代史學的重大變動。

  《<歐洲史略><西學略述>》是中國海關印刷所出版的“西學啟蒙十六種”中的兩部著作,也是西方史學著作在近代中國傳播的重要代表。艾約瑟編譯的《歐洲史略》《西學述略》分別是中文世界最早的歐洲地區通史和西方文化史著作,佔據了中國西方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地位。《歐洲史略》是較早將歐洲國家作為一個區域整體進行介紹的著作,《西學略述》全面介紹了西方學術發展概況。

  《西史東漸與中國史學演進》全書論述的起訖時間為1840-1927年,該研究成果入選了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山東大學陳峰教授認為,中外史學交流史是中國近現代史學的重要內容,1840年之後的中國史學不再孤立發展,非常有必要對這段歷史進行梳理考察,方能理解中國近現代史學的重大變動。他指出,對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尚有薄弱之處,比如文化機構與西方史學的傳播,從新的研究視角探討期刊傳播的資訊和知識在史學演進中的作用,知識分子群體對西方史學傳播的回應,就能夠促進學術研究更加立體和多元。

  北京師範大學周文玖教授表示,從中外學術交流的視角,探尋中國近現代史學演進的過程和規律,是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前沿命題。中國近代史學主要由兩條線索組成:一是傳統的歷史研究和編撰形式的延續,一是反映時代精神和應對社會危機的歷史著述的不斷問世,以及新的史學思潮、史書編撰形式的産生和發展。這兩條線索相互交織。目前的研究多從中國社會的變化、中國史家對社會的能動反映來敘述近代史學,對西學東漸及其影響重視不夠,致使近現代史學史線條單一,需要以更寬闊的學術視野全面展示中國近現代史學發展的整體面貌和規律性。

  《西史東漸與中國史學演進》著者、聊城大學趙少峰副教授認為,中國史學演進主要受四個因素影響:社會的變革與文化發展、史學自身求變與歷史編纂的變化、出版技術的革新、社會新興階層的積極推動。這四個因素在近代中國社會體現的尤其明顯。近代出版機構是晚清西方文化輸入的重要載體,同樣對西方史學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代以來的官辦出版機構、民辦出版機構以及西方國家在華創設的出版機構在西方史學傳播的動機、內容以及影響方面存在差異性,從這個角度進行研究,對認識中國史學轉型的時代條件、內外動因和發展路徑具有重要意義。(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