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工藝編織農民致富夢
竹編工藝編織農民致富夢
【文創視域】
2月11日正月初七,春節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在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竹編體驗中心,30多名身著民族特色服飾的工作人員在緊張忙碌地工作。其中,全國人大代表、“90後”省級非遺項目赤水竹編傳承人楊昌芹的身影尤為吸引人,她正用一塊蠟染手帕反覆擦拭著一幅用竹絲編織的2.6米長遵義會議會址畫,幾天后楊昌芹將帶著這幅畫參加在香港舉辦的“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2019歡樂春節香港文化廟會。
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楊昌芹讓赤水竹編這項非遺技藝被大家所熟知。作為一項複雜的工藝,一件竹編成品的打造要歷經20多道工序。首先要選擇優質的原材料慈竹,其次再進行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絲等步驟,在這個過程中,要把竹片處理成晶瑩透明、細如頭髮的精細竹絲,精心編織後再進行裝裱。
“竹編這項老手藝雖然技術含量很高,但長時間以來在市場上卻不受消費者青睞,樣式老土、實用性差,很多年輕人不太能接受這種産品。”楊昌芹説,為了改變現狀,2012年,在赤水市政府的扶持下,她成立了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專門生産竹編産品。
幾年來,懷揣著讓傳統工藝回歸現代生活的夢想,楊昌芹對傳統竹編産品進行了改進,創新性地將平面竹編轉化為立體竹編。在這些新産品中,《竹編熊貓》《大肚佛》兩部立體竹編作品分別被國際竹藤中心和貴州省文學藝術聯合會永久收藏,竹編茶壺等新産品更是打開了竹編産品銷售市場的大門。
“如今,新設計的赤水竹編手工藝品很受消費者歡迎,今年元旦以來我們就一直忙於給全國各地發貨及接待新的採購商,一天就能發出價值數萬元的貨物。”楊昌芹説。
作為中國十大竹鄉之一,赤水市目前擁有竹林面積逾130萬畝,從事竹編生産的手藝人超過1000人,已帶動3000多名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楊昌芹介紹,經濟效益不好曾經是竹編工藝不被重視的一個主要原因,只有將“指尖技藝”轉換成“指尖經濟”,讓生産者獲得與勞動相符的收入,才能使傳統民族技藝光彩煥發。
“竹子如果當作料塊賣,一噸僅值1000多元,但製作成各種竹編工藝品,價值可提升幾十倍。以我們正在製作的‘水杯竹編套’為例,雖然用料很少,但當地的農民每編織這樣一個工藝品,就可獲得100元的收益。”楊昌芹説,如今的赤水竹編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一項重要産品。
為使更多的農民獲益,讓赤水的20萬竹農從“扛著竹子奔小康”到“編著竹子來致富”,楊昌芹還開辦了竹編工藝培訓班,免費為貧困戶培訓,讓拿鋤頭的農民也能夠從事竹工藝品編制,帶動更多村民與她一起實現編織致富夢。
2018年,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這個僅有30多人的小企業創造了400多萬元人民幣的産值,竹編手藝人用靈巧的雙手將竹子編織成竹編包、竹編配飾、竹傢具等各類特色工藝品,銷往全國各地及美國、葡萄牙等海外市場。
“現在我們村80%的人住上了小洋樓,60%的人開上了汽車。從我們村的情況來看,少數民族農村脫貧致富,充分利用好當地的傳統民族文化和特色資源是一條可行的途徑。”楊昌芹説。
談到未來發展,楊昌芹説,她將把工作重心轉向竹編手工藝品的創新研發上。“只有通過不斷創新,讓傳統工藝更好地回歸現代生活,非遺才能持續健康發展。”楊昌芹説。
(本報記者 訾謙)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