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象授時與中華文明起源
觀象授時與中華文明起源(文明之聲)
考古學是利用古人留棄的遺跡遺物重建古代歷史的學科,儘管先民的物質遺存作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於重建古代物質文化的歷史,然而就一部真實的歷史而言,僅滿足於人類物質文化歷史的建設顯然極不完整。理由很簡單,人類社會的歷史不僅包括物質文化歷史,也應包括精神文化的歷史,我們不僅要關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更要關心他們是如何思想的。這意味著真正意義的考古學研究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質創造,同時更要通過這些物質遺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這些成果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
中華文明能持續數千載不衰且日益光大,其中一定有著其他文明不可比擬的優秀傳統,這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對於這一宇宙觀的探索也是中國考古學的重要工作。
古人觀測天象的目的在於確定時間,從而為農業生産提供服務
天文學的起源與文明的起源大致處於同一時期。
有關天文作為文明之源的思考,古人理解得相當深刻。《尚書·舜典》:“浚哲文明,溫恭允塞。”《易·乾·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這些認識從根本上建立了天文與人文的固有聯繫。唐孔穎達對“文明”的解釋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這裡所説的“文章”意在強調文德的彰顯,體現了中國先民對德行修養的普遍追求。事實上,文德的根源在於天文,這一思想在上古文獻中已有清晰的表述。
龍是上古時觀象授時的重要星象。龍本源於中國傳統二十八宿天學體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構成的形象,而“見龍在田”所描述的則是龍星伏沒之後,位於龍角的角宿從東方地平線上重新升起的天象,民諺習稱其為“龍抬頭”,又稱“農耕節”,原始曆法以其為一年中新的農事週期開始的標誌。那麼龍星的重現與文明的誕生又有怎樣的因果關係?
古人觀測天象的目的在於確定時間,從而為農業生産提供服務。長期的觀象實踐使人們懂得,先民雖和時間從無約定,但其每每如期而至。如果龍抬頭可以作為立春節氣的標準天象,那麼人們發現,這個標準天象和標準時間的對應關係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穩定不變的。具體地説,假如人們在某年的立春觀測到見龍在田,那麼百年甚至幾百年後,仍然可以在同一時節觀測到同一天象。假如先民通過立表測影決定時間,那麼這種對應關係將更為固定和持久。一年中正午最短的表影當在夏至,人們發現,如果他們在某天正午測到了夏至,那麼經過三百六十五天就一定還可以測得夏至,十年如此,百年不變,千年如一,從無爽差,於是人們通過這種對時間的長期觀測逐漸形成了“信”的思想。先民以為“至信如時”(戰國竹書《忠信之道》),“天則不言而信”(《禮記·樂記》),可見時間最能體現“信”的德行。
誠信觀念源於古人對時間的認識,並成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涵,其後人們以文信修心,立身立命,從而建立起了最早的文明。
中華文明是一種探求真理的文明,所謂的“格物致知”意味著先民的一切認知都來源於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分析
河南濮陽西水坡原始宗教遺存的天文考古學研究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探索具有特別的意義。
該遺址年代約為西元前4500年,以45號墓為中心,在南北約百米的區域內,自北而南沿子午線等間距分佈了四組遺存。最北的45號墓葬有墓主,墓主的東西兩側則分別擺放了蚌塑的龍虎,虎腹部位還有一堆蚌殼,表現二十八宿東西二宮的主要星象,而于墓主人足端又有以蚌塑配以人的脛骨擺出的北斗造型,這些設計使墓中的蚌塑圖像組成了一幅包括北斗和二十八宿龍虎星象及大火星的天文圖,其內容與湖北隨州出土的西元前5世紀初的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蓋面星象圖完全相同。
中國最樸素的宇宙理論為蓋天説,其基本認識就是天圓地方。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理念使古人必須通過墓葬的設計再現墓主生前的現實世界,後代的磚室墓以方形的墓穴象徵大地,以穹窿形墓頂表現天空,甚至於穹頂上繪製星圖,顯然是對天地的立體表現。如果通過平面表現天地,古人則習以南方為天,北方為地。而西水坡45號墓以南邊為圓形,北邊為方形,這種別具特色的墓葬形制顯然可以視為天圓地方宇宙觀的呈現。
中華文明是一種探求真理的文明,所謂的“格物致知”意味著先民的一切認知都來源於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分析。
中國先民在西元前5000年已學會了立表測影,並據此確定空間和時間,原始的曆法已經産生;他們可以觀測北斗和二十八宿星象,這意味著中國天文學的二十八宿體系及以五宮為框架的天文體系都已建立。他們對宇宙有著自己的想像,建立了天圓地方的原始宇宙學説。
《論語·八佾》引孔子曰:“周監于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中國先民所定義的文明事實上是形上之觀念,而並不限于形下之物質創造。就人而言,文明是以文信修心之道德觀念,此足以使人區別於動物;就社會而言,文明則是規範人們行為的禮儀制度,此足可使人類社會區別於動物世界。這一對於自身文明的認知無疑來源於觀象授時的天文實踐,天文作為文明之源的事實表現得非常清楚。
天文學的起源與文明的起源大致處於同一時期。因此,追尋天文學的起源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把握文明誕生和發展的脈絡。事實上,對於重建前文獻時代的上古文明,天文考古學研究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中國古代的文明創造並沒有因時間的懸遠而失去價值,在工業文明的今天,幾千年前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更突顯出其可持續發展的優秀理念,這對於重塑中華文明,重樹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非常重要。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馮 時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