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掃除文化垃圾 創造清朗空間——2018年“掃黃打非”工作綜述

2019年01月08日 13:32: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 題:掃除文化垃圾 創造清朗空間——2018年“掃黃打非”工作綜述

  新華社記者史競男

  全國共收繳各類非法出版物1590萬件,處置網路淫穢色情等有害資訊618萬條,取締關閉網站2.6萬個,查處各類案件1.2萬起……

  2018年,“掃黃打非”工作有力打擊了各類非法有害出版活動、淫穢色情低俗資訊、假媒體假記者站假記者和侵權盜版行為,有效鞏固了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凈化了網路文化環境、保護了青少年健康成長。

  緊盯網路主戰場 嚴厲打擊淫穢色情

  網路是“掃黃打非”工作主戰場。

  近年來,利用網路淫穢色情資訊牟利案件呈現涉案人員多、涉案金額高、分佈地域廣、更加隱蔽等新特點。有的案件涉案人員多達數千人,遍佈全國各地,涉案金額動輒超過億元。

  各級“掃黃打非”部門積極適應新形勢,採取有力措施,對淫穢色情資訊予以堅決打擊——

  湖南郴州查處“12·28”傳播淫穢物品牟利案,打掉網路直播聚合平臺“桃花島寶盒”,摧毀淫穢表演網路直播平臺100多個及淫穢直播站點35個,抓獲涉案人員163名,實現“全鏈條式”精準打擊;

  浙江嘉興破獲“4·05”特大跨境網路傳播淫穢物品牟利案,摧毀聚合類直播平臺“Max”,抓獲境內外涉案人員200余名,涉案金額2.5億元,是目前國內破獲的最大色情直播聚合平臺案件;

  山東濟寧偵破“12·15”直播平臺傳播淫穢物品牟利案,抓獲涉案人員78名,查明與此案有關聯的涉黃直播平臺12個,涉案金額超億元。

  此外,針對新興業態如近年來興起的學習類移動應用出現色情低俗問題,“掃黃打非”部門開展專項整治,責令“互動作業”APP停止運營並給予罰款5萬元,責令“奈米盒”APP關閉問題板塊並給予罰款8萬元。

  為了建立長效機制,2018年,“掃黃打非”部門會同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加強網路直播服務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升綜合治網能力;建立完善“政企聯動”的網路“掃黃打非”模式,深化與主要網際網路公司“直通車”協調機制,有效提高線索“成案率”和案件“偵破率”。

  創造清朗空間 為孩子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為未成年人創造清朗文化空間,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以打擊“邪典視頻”為抓手,2018年“掃黃打非”部門重拳出擊,開展涉兒童色情有害資訊專項整治,集中清理有害資訊37萬條,督促重點網站自查刪除連結130余萬條,對傳播“邪典視頻”的多家知名網際網路企業予以行政處罰並曝光,企業負責人被依法刑事拘留。

  對於群眾深惡痛絕的涉兒童色情案件,各地“掃黃打非”部門堅決查處。浙江寧波查辦“4·24”網路傳播淫穢視頻牟利案,查獲大量涉未成年人淫穢視頻;內蒙古、四川分別破獲以招募童星名義誘騙女童拍攝裸照及不雅視頻案件;廣東破獲猥褻男童錄製淫穢視頻出售牟利案件;安徽依法重判制售涉女童淫穢視頻者,被告人被判有期徒刑10年,並處罰金。

  2018年,全國查繳非法有害少兒出版物340余萬件。其中,湖南益陽查辦“3·12”特大制售非法有害少兒出版物案,查獲非法少兒類出版物3000余萬冊,涉案碼洋3.5億元,是近年來查處涉案非法出版物數量最大、碼洋最高的案件,也是目前全國已查獲的通過電商平臺銷售非法少兒類圖書涉案金額最大的一起案件。

  在加大對案件偵破和打擊力度的同時,各地“掃黃打非”部門深入開展“進校園”和“綠書籤”等活動,讓孩子們自覺遠離不良文化、有害出版物和資訊。

  織密基層網路 動員全民參與

  “掃黃打非”工作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織密基層治理網路,實現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建立“掃黃打非”基層站點51萬餘個,創建全國“掃黃打非”進基層示範點兩批次400個。這些直面群眾的窗口或基層站點,讓“黃”“非”現象在群眾生活中能夠被及時發現、迅速處置。

  進基層工作受到群眾熱烈歡迎。江西、安徽、河北、湖北、湖南等地,通過成立“掃黃打非”媽媽工作隊、“五老”義務監督員、“掃黃打非”小志願者等隊伍,形成全民參與“掃黃打非”工作的生動局面,基層文化環境日益清朗健康。

  2018年,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聯合舉報中心受理各類舉報線索13萬餘條,轉辦各類線索1600余條,形成重點案件317起,舉報線索成案數量比去年增長65%。

  為充分調動群眾參與舉報的積極性,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等四部門修訂發佈新的“掃黃打非”舉報獎勵辦法,最高獎勵達60萬元。

  目前,“深入開展‘掃黃打非’進基層”被寫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各地繼續加強基層站點的規範化標準化建設,通過建立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切實發揮“掃黃打非”在基層的工作成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